叶楠谈朱自清春写作手法《浓淡相宜动静交织》

浓淡相宜动静交织

——浅谈艺术辩证法在《春》中的运用

从朴素的唯物论出发,我国传统艺术是讲究艺术辩证法的。书法的疏密、繁简,国画的浓淡、虚实,戏曲的平奇、形神等等,无一不有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朱自清是对我国传统的辩证艺术手法注意继承、而又形成独特风格的作家。

《春》这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很能反映这位杰出现代散文家的这种创作特色。

这篇“敢遣春温上笔端”的短文,总共才六百多字,但艺术辩证法的运用却比比皆是。唯其如此,才使得这篇散文又达到了精巧瑰丽与质朴自然的和谐统一。文中运用的辩证艺术手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叶楠谈朱自清春写作手法《浓淡相宜动静交织》

虚实结合。就全文来看,一首一尾,写盼春与颂春是虚写的,通过拟人或比喻概括地表现对春的盼望和赞颂。文中主体部分绘春大都是实写的,通过对春草、春花、春雨、春风和春天里人们的具体描绘,画出春景。这种以虚带实,虚实相济,就能取得言简而意深的效果。就文中一个部分而言,也有虚实结合。如绘春中表现绿草碧野就是如此。写“大片”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是正面实写的,着重写春草的“嫩”、“绿”、“满是的”、“软绵绵的”,表现了春草的姿质、颜色、神态。接着写儿童们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这是借儿童们在草地上欢畅游乐的各种情态,虚写春天草地的嫩绿柔软。正是这种以实带虚,虚实相生, 才生动地表现了春草的可爱,完美地展现了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浓淡相宜。在绘春中有“一切都象睡醒”的春的轮廓画,也有一幅幅勾画得细微的绿草碧野、百花斗艳、春风轻柔、春雨绵绵、人勤春早等春景图,它们之间是疏密相间、浓淡相宜。就一幅幅春景而言,也是有浓有淡。象写春花虽只一百多字,却是浓墨重彩。作者既将花拟人,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表现了百花争春,又写了“开满了花赶趟儿”,反映百花闹春;作者用“火”、“霞”、“雪”比喻众花的艳丽多姿,又写了“花里带着甜味儿”,真是色、味俱全,不仅如此,作者还由花树之花联想到将结的满树果实,以及遍地的野花、成群的蜜蜂、众多的蝴蝶,以此衬托百花盛开,争春斗艳。这里,作者用的是工笔细绘,色彩是鲜艳而明丽的。到对春雨的描绘,笔法显然有了变化。作者用写意的手法勾勒出迷蒙的烟雨、稀疏的农舍、昏黄的灯光,点缀上石桥边撑着伞的行人、田地里披着蓑衣戴着斗签的农民,维妙维肖地画出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景色,表现了宁静与平和的气氛,色彩是素淡的。对比春花的描写,一用工笔重彩,一用意笔水墨, 一艳一素,一密一疏。从而达到浓淡相宜,由不同侧面表现了春的丰姿美色,使这篇散文文势富于变化。

叶楠谈朱自清春写作手法《浓淡相宜动静交织》

动静交织。文中有动静相映,也有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写春风的那节文字,充满了欢快、喧闹的音响:有鸟儿“唱出婉转的曲子”,有清风流水的“应和”,有牧笛“嘹亮地响着”。这跟写春雨的宁静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动静相映,别有情趣。写“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化静为动的妙笔。本来,野花是静态的植物,但作者赋于它感情后,就获得生命,饱含动意,象人的眼睛闪悠,象天下的星星眨动,这种动态恰切地表现了春天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特色,抒发了作者盼来春天时的喜悦心情。写春雨中慢行的路人、还在地里工作的农民,这是化动为静。本来人是动态的,但这里作为春雨水墨画中的点缀,着意在”安静而和平“,就更烘托出春雨夜农村的静寂安宁。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是静中见动。写春雨下得细密,这是动中有静。这些动静交织神来之笔,使这篇散文意境优美,耐人寻味。

此外, 用“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无形的春风写得有形,将春写得形神俱备,以及这篇散文精巧的结构与质朴的风格,语言上的口语化“谈话风”与诗般的音乐美,全篇文字看来是“平淡”,但却平中见奇,淡中现浓等等,无一不体现了艺术辩证法。正是这使得朱自清的散文有着独特的特色:“风华从朴素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也正是这,人们读了这篇散文后会受到美的陶冶,并激起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的激情,还得到艺术辩证法运用的借鉴。(作者:叶楠)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