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句话中的“雁”字有哪些含义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句话中的“雁”字有哪些含义

雁字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隹,一种短尾鸟;从人,飞行时排成*人字形;从厂,翻转的符号,像大雁双翼的翻飞,并兼表声。本义指雁亚科各种鸟的统称。是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属候鸟,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次年春分后飞回北方。

大雁合群性强,春天10-20只一起小群活动,冬天数百只一起觅食、栖息。宿栖时,有大雁警戒,发现异常,大声惊叫,成群逃逸。群居时,通过争斗确定等级序列,王子雁有优先采食、交配的权力。大雁对爱情极为忠贞,当一只大雁被猎射时,他的伴侣很可能在哀鸣中泣血而亡,或是从九霄坠地而殉情。

“大雁高飞头雁领”,大雁飞行时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非常整齐,被称为“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从而节省了体力。但“头雁”因为没有这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资利用,很容易疲劳,所以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地变换队形,更换“头雁”。雁阵中的雁经常齐声长鸣,雄浑嘹亮,闻之精神振奋,故有“雁过留声”之说。

“劝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为什么以“鸿雁”代称书信?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拾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前者是对国的忠心,后者是对感情的忠贞,这两个故事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本身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