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会重用夏原吉

说起朱元璋几乎无人不知,因为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但对于夏原吉这个名字,了解的人可能不多。今天,《网站投稿》小编就给朋友们推荐一篇有关朱元璋重用夏原吉的文章,仅供大家阅读和参考。

【文章原文】

仕途之道,习惯开路

作者:清风慕竹

江西德兴人夏原吉初入仕途,便因为一个很偶然的细节,被皇帝纳入法眼,由此开启了他辉煌的政治生涯。

原来在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痛感在国家长期战乱之后,急需人才,绕过惯常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的方法,采取了一项特别措施,就是直接从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中选人用人,当然这中间会有一个过渡,就是要先在禁中负责抄写朝廷的公文,以熟悉国家政务。

朱元璋为什么会重用夏原吉

这天,朱元璋偶得空闲,就想到禁中看看那些太学的高才生们是如何工作的,这一看,却令他的眉头皱得像把锁。原来这些太学生或许是因为未经磨砺便一步登天,不免得意忘形;或许是因为才气太高,实在没把整天抄抄写写的工作放在眼里,所以总是一边龙飞凤舞,一边嘻嘻哈哈,闹个不停。

看到被寄予厚望的这些太学生如此的工作精神和状态,太祖十分不悦。正欲发作之际,他忽然发现满座诸生之中,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正襟危坐,埋首挥毫,对身旁的一切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太祖大为奇怪,忍不住悄悄走过去,站在背后观看,只见他所抄写的皇诰笔画方正,字体文雅,十分整齐严谨,透着一股严肃的气息。朱元璋大为赞赏,不仅是字写得好,更在于那种工作的态度,由此他记住了这个年轻学子的名字。

三年的抄写公文期满,有关部门向皇帝上奏,请示将这些太学生派往各部,太祖表示同意,只在这份名单中勾出了一个人,说这个人就不要试用了,特授户部侍郎,这个人就是夏原吉。

只被皇帝看了一眼就实现了鲤鱼跳龙门的梦想,有人说夏原吉实在是太幸运了,可夏原吉却不这样看。他从小就养成了做事严谨认真的好习惯,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兢兢业业,把事情干得井井有条,从不穷对付,敷衍了事,这让他的仕途一路顺风顺水。

到了明太宗朱棣时,夏原吉出任户部尚书,主掌国家的财粮大权。虽然在户部工作多年,履新之后的夏原吉工作起来依然如履薄冰一般,他把中外户口、府库、田赋的数目写成小条带在身上,经常翻出来查对核实,他把这些条子叫作“记心”。很快,全国各地人、财、粮的盈缩变化情况,他都了然于胸。朱棣时常随口问及:“天下钱几何?谷几何?”夏原吉不用翻阅账本,这里有多少,那里有多少,应声对答如流,从未出过差错。朱棣感到惊奇,问清原委后,叹服他的苦心,对他愈加信任。

即使到了晚年,夏原吉虽然身居高位,可认真、严谨的习惯却没有过丝毫松懈。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夏原吉与几位同事在别处饮酒回来,路过皇宫禁门。依照礼节,应当“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同僚见夜深人静,风吹雪舞,路上没有其他行人,便坐着轿子径直从禁门穿过。夏原吉却没有丝毫犹豫,落轿步行,一步一个脚印顶风踏雪而行,他说:“君子不能因为没人看到而放纵自己的行为。”

朱元璋为什么会重用夏原吉

在明朝的官场,腥风血雨不断,连帝位的争夺也不能例外,而夏原吉却历经多个皇帝而不倒,最后得以65岁的高龄善终。

夏原吉无疑是幸运的,他的幸运与其说是上天的垂青,莫如说是他认真的工作与生活习惯成就了这样的幸运。

【人物简介】

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汉族。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改名为“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夏原吉(1366-1430),字维喆。湖广长沙府湘阴(今湖南湘阴)人,祖籍江西德兴。明朝初年重臣。

夏元吉早年丧父,遂力学养母。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中举人,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省制诰,以诚笃干济为太祖所重。建文帝时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任内政治清明,百姓皆悦服。明成祖即位后,夏元吉升任户部尚书,主持浙西、苏、松治水事务,被委以重任,与蹇义齐名。之后又辅助明仁宗、宣宗,成仁宣之治。

宣德五年(1430年),夏元吉逝世,年六十五。获赠太师,谥号“忠靖”。有《夏忠靖公集》等传世。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