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中为什么没有李贺的诗

李贺是中唐的关键唐代诗人,杜牧为他写叙,李商隐为他作传,皮日休也是盛赞他为自李白以来百年内的歌诗楚翘。

李贺诗,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李贺自成一体的“长吉体”,直到近代还有人仿效。

宋代之后,李贺就与李白、李商隐被称作“三李”。伟人毛泽东钟爱三李诗。毛泽东也非常喜爱《唐诗三百首》,二万五千里长征期内,他手不释卷,首首能背。因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唐诗三百首》却没选李贺的诗。

《唐诗三百首》中为什么没有李贺的诗

《唐诗三百首》为何没选李贺的诗呢?

李贺238首诗一首都不选?

王之涣存诗六首选了两首;

金昌绪存诗一首也选入了。

难道说是选者的“审美观偏见”吗?

《唐诗三百首》是公认的唐诗权威性选本,蘅塘退士孙洙都是公认的兼容博纳的选家,选本上自帝王下至僧尼、艺伎乃至无名氏,无所不选。此选收创作者77人,以数目排行前四位的是,杜甫、王维、李白与李商隐。其所选定,且多见于公认的唐诗名作。

《唐诗三百首》为何没选李贺的诗呢?

选家没有明说,而文学界不无议论。

其一,李贺诗难于接受。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前言》就说:“鉴于本书原本计划是给少年儿童读的,因此绝大多数作品较为浅近明了。……語言上的过于隔阂,势必要影响读者的赏析、掌握,本书所以未选李贺诗,可能这是原因之一。”

金先生是怕李贺诗文字生涩,影响少年儿童的理解与赏析。可是,他又推翻了自身的见解,他说:“韩愈的《石鼓歌》,既晦涩难懂又无甚含义,为何不能换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或《梦天》?

反之,韩愈的七律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七绝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却是亲切明净,倒确实脍炙人口,本书却未入选。”
他认为,不管怎么讲,也是该选李贺诗的。

其二,李贺诗趣尚险怪。没选李贺诗,是怕有负面效应。

于思想来讲,李贺诗怪异奇特,甚至近乎荒诞。

于作法而言,李贺诗刻意怪癖,雕琢涂饰,天花乱坠。

钱锺书说李贺诗“幻情奇彩,前无古人”。譬如那首为金性尧感到没选不可思议的《李凭箜篌引》,以虚写实,通感联觉,上天入地,亦真亦幻,虚幻性意境层出不穷。

其三,李贺诗不合诗教。《唐诗三百首》卷八《马嵬坡》题下注曰:“唐人马嵬诗极多,惟此首得温柔敦厚之意,故录之。”选本直接透露出其选诗宗旨。可是,纵览其所选,不一定都合此“诗教”规范,而李贺诗又不一定都不合此“诗教”规范。此说似也不能成立。

其四,李贺诗多见于古体。此依据更不可成立,虽说其选诗规范侧重近体,但其中古体四卷,篇数虽仅占四分之一,而篇数却与近体平分秋色,譬如长诗《石鼓歌》,长达56行的七言古体,而李贺诗古体多在二十行内。

《唐诗三百首》中为什么没有李贺的诗

以上那些“原因”,都不无道理,但也多经不住辩驳。

为何没选李贺诗,我们能否从选本前言里查出点端倪来呢?

序云: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便于成诵,故广为流传不废。但其诗顺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通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

序仅160字,言简意赅,其动机与理念似“语焉不详”。选家是想为此选而取代不甚理想的现有选本,给小童提供一个较为好的“训蒙”教科书。那麼,为什么李贺诗就不可以选呢?可否有“儿童不宜”的含意呢?

《唐诗三百首》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于发觉八股文徒托空言,千人一面,且有“辗转剽窃”之弊,因而,为了挽救八股取士之弊,康乾年间曾2次试诗。

乾隆二十二年(1757)则正式复原了科举试诗之制,科考试以五言排律。科考应试,“高考”指挥棒之指向,试帖诗选便也风行一时了。

《唐诗三百首》出现以前,试帖诗的编选已经历了2次高潮。因而,《唐诗三百首》应运而生了,做为某种应试教育的教科书,在现有选本“工拙莫辨”且“殊乖体系”的情形下闪亮登场。做为教科书,还并不是通常的辅助教本,不但要为“启蒙”,为了“诗教”,更是要为“科举”,具体表现了选家的文化教育观念。科举试帖诗的独特背景,是选家抵触李贺诗的关键缘由吧?

《唐诗三百首》做为教材内容,具备明显的实用性标准与针对性考量。李贺鬼才,才大而命舛,只活了26岁,其诗为一种失败主义阴影所笼罩,顽强地表现着诗人极不甘心失败的心灵挣扎。恐怕这也是一种不选李贺诗的缘故,过于担心李贺诗对学童的不良影响吧?

《唐詩三百首》沒有选李贺的诗,然而,并没有防碍李贺诗的广泛传播,也没有引响其诗的经典性和感染力。可是,这种权威性选本没选李贺诗,则终归是个文化之谜。
生平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唐朝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人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

《唐诗三百首》中为什么没有李贺的诗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作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改变期的1个代表者。他所作的诗大部分是感叹生不逢时和心里苦闷,抒写对志向、抱负的追求;对那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群众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妙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其丰富多彩,常常用到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因此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写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因长时间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态度,元和八年(813年)患病辞掉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