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故事:丛维熙写小说和鲁迅改稿
今天,《网站投稿》为朋友们讲两个有关作家写小说和修改书稿的小故事,一个作家丛维熙,另一个是大文豪鲁迅先生。
1.丛维熙与《雪落黄河静无声》
丛维熙《雪落黄河静无声》的构思,源于一根翎毛的触发:一次,丛维熙接到在黄河之滨的一个小镇上当中学教师友人的信,信中卷卧着一根公鸡的翎毛,表示着信函急如风火之意。
但这根来自异地的毛茸茸的翎毛,却勾起了丛维熙无尽的联想,他的面前,仿佛出现了劳改队的鸡舍,一群群“澳洲黑”、“莱亨鸡”和中国种的“芦花翅”鸡跃然纸上。昂首阔步,旁若无人的公鸡,走起路来蹒蹒跚跚的母鸡,栩栩如生地向他走来。曾经经历过的“炼狱生活”,瞬间复活了。
原来构思的小说背景被推翻了,小说中那个种水稻的人物变成了养鸡场上的“鸡倌”。主人公职业的变化,迅速影响到与主人公发生联系的人物的变化,连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和这根翎毛发生了新的关系。
一根小小的翎毛,竟引来了一幅无比辉煌的创作蓝图。
2.鲁迅与《苏联见闻录》
“不搽粉墨的真相”是鲁迅为《苏联见闻录》所写序言中的警句。《苏联见闻录》的作者是一位工人叫李平,笔名叫林克多。1923年,他曾流亡法国谋生,不久又到了苏联,在莫斯科一家电机制造厂里工作了两年。回国后,他迫切想写出在苏联的一些见闻。
这位文化水准不高的工人,利用工余时间,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把书写了出来。他把书稿送到鲁迅那儿,请这位大文豪审阅。鲁迅肯定了这本书稿具有真情实感的价值。他停下了《三闲集》的重要编辑工作,一连熬了几个长夜,为这部普通工人写出的文句拙劣的书稿,作了精心的修改,使《苏联见闻录》的面目焕然一新。
鲁迅不但帮助了这本书出版,而且还热情洋溢地为它写了序,指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作者以平淡无奇的笔法作了描写,而所描写的恰恰都是“不搽粉墨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