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艾芜小说《南行记》的创作经历

今天,《网站投稿》利用文人墨客栏目为朋友们讲一讲当代作家艾芜小说《南行记》的创作经历。艾芜是一个出身下层人民的作家,他在青年时期就接受了五四运动新思想的洗礼,为了要把“劳工神圣”的思想变为行动,在师范学校中途缀学到南方去“半工半读”。

1925年初夏,艾芜开始了艰辛漫长的漂泊生涯。他徒步从成都走到昆明,在一座医院里当了一年半的杂役,又由昆明经过“蛮瘴烟雨”的云南西部高原,进入缅甸境内,在克饮山茅草地给一家汉人开的客店打扫马粪,兼教老板的女儿读书达半年之久。

作家艾芜小说《南行记》的创作经历

继而到达仰光,因打摆子,缴不出房钱,旅店老板不顾同胞之情,将贫病交加的艾芜赶了出来。危急之际,得到一个好心和尚——万慧法师的收留。此后,他给万慧法师煮了一个时期饭,又做过华侨报馆的校对、编辑、小学教员,到过马来西亚、新加坡,这种流浪生活历时六年。

艰苦而丰富多彩的岁月里,艾芜常常跟着一些抬滑竿的马头哥、流浪汉,从一个村子走到另一个村子,他的颈子上挂着墨水瓶,休息下来便掏出笔写些杂记之类的东西,多半是打发旅途的寂寞,向自己倾吐内心的不幸和悲哀。

在这六年的生活磨难里,使艾芜立下志向:“把我身经的、看见的、听过的——一切弱小者被压迫而挣扎起来的悲剧,切切实实地给写了出来。”终于完成了《南行记》的创作。奇异的丰富多彩的经历,使《南行记》闪烁着不灭的思想和艺术光彩。

作家艾芜小说《南行记》的创作经历

【艾芜简介】

艾芜(1904-1992) ,中国现、当代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艾芜是道耕的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

1921年考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5年因不满学校守旧的教育和反抗旧式婚姻而出走,漂流于云南边疆、缅甸和马来亚等地,当过小学教师、杂役和报纸编辑,并两次差点病得差点死去。因为同情缅甸的农民暴动,1931年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国到上海。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在上海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感谢您浏览《网站投稿》文人墨客栏目,欢迎给《网站投稿》文人墨客栏目投稿、留言、评论。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