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派及主要代表人物——唐顺之、归有光
唐宋派指明代散文创作中的一个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为代表人物。唐宋派继承南宋推崇唐宋八大家传统,提倡唐宋古文,故称“唐宋派”。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在文学创作中摹拟古人的倾向,对前、后七子诘屈聱牙的文风更是抨击甚烈。在反对前、后七子的同时,主张散文写作必须学习唐宋文章的法度,要直抒胸臆,不事雕琢,文从字顺,具有自己的本色。
唐宋派的创作主张,在反对前、后七子的文风中,是有积极作用的,在当时影响很大,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也仍有一定的影响,清代的“桐城派”就继承了唐宋派的传统。
但是,唐宋派的一些主张也有其自身的弱点,他们所主张的“胸臆”,指的是道学家的内心世界,而且把“道”看成是散文写作的源泉,这种写作主张势必束缚他们的散文创作,所以唐宋派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文坛的局面。
【人物简介】
王慎中 (1509-1559),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抗倭英雄。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嘉靖三十九年(1560),督师抗倭途中不幸染病,于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其为“荆川先生”。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湖州府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代散文家、藏书家。明末儒将茅元仪的祖父。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广西兵备佥事时,曾领兵镇压广西瑶族农民起义。茅坤文武兼长,雅好书法,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至于作品内容,则主张必须阐发“六经”之旨。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对韩愈、欧阳修和苏轼尤为推崇。茅坤与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同被称为“唐宋派”。有《白华楼藏稿》,刻本罕见。行世者有《茅鹿门集》。
*感谢您浏览《网站投稿》文学流派栏目,欢迎给《网站投稿》文学流派栏目投稿、留言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