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七子代表人物及文学主张

“前七子”是指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出现的一个文学创作流派。其代表人物为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以李梦阳和何景明为首领。后人为把这七个人与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等七人相区别,故有“前七子”之称。

在“台阁体”、“理气诗”的影响下,虚饰、萎弱的文风盛行当时的文坛,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前七子提出了复古的口号,许多文人纷纷响应,形成了文学创作上的一场复古运动。

前七子的文学创作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诗文之法都出自先秦、两汉和盛唐,因此,秦汉盛唐的诗文是最完美的,应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典范。在这种总的创作主张指导下,他们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写作要求,李梦阳主张把古人的诗文作品当作范本,句模字拟,摹拟得越像越好。

何景明也主张拟古,但他强调要心领神会,不露痕迹,要领会古人作品中的神情,不要仅从形迹上模仿。对此,李、何二人还发生了一场争执。总之,前七子的文学创作主张,对于纠正粉饰圣德、雍容典雅、迂腐庸俗的“台阁体”和“理气诗”的文风,确实有其进步意义和积极作用。

但是,前七子的刻意模拟秦汉盛唐诗文,盲目尊古,食古不化的倾向,否定了文学创作的独创性,否定了作家的创作个性,也给当时及后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极不良的影响。

【人物简介】

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汉族,祖籍河南扶沟,出生于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后又还归故里,故《登科录》直书李梦阳为河南扶沟人。他善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李梦阳所倡导的文坛“复古”运动盛行了一个世纪,后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所替代。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也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

*感谢您浏览《网站投稿》文学流派栏目,欢迎给《网站投稿》投稿、留言、评论。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