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在《风景谈》一段景色描写的写作手法

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在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己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茅盾《风景谈》)

【赏析】

这幅“美妙的图画”,对西北自然景物的描绘,诚然是绘形绘色,十分动人的。然而,作者的主旨还在于说明:有了延安的革命者,西北高原才顿生光辉;是革命的人,给予自然以伟力,充实了生活的内容。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尽情挥洒,将时代生活中新的情趣和大自然所特有的魅力展现无遗。看了这幅新时代的山水人物画,不仅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而且更能强烈地感受到人类主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