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泄密樊城解围|司马懿击虚擒孙渊

董昭泄密樊城解围

公元219年,曹操的部将曹仁被蜀将关羽围困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市),东吴孙权派人到曹操处密约,准备派部队西进,蒙蔽欺骗关羽,准备袭取江陵、公安重镇。关羽若丢失此二城,必然自行撤走,樊城不要援救便可解围,要求确保机密。

曹操询问群臣,大家都说应当保密。而董昭却另有一番见解,他说:“军事强调权衡利弊,求得有利为宜,最好公开答应孙权以保密,而偷着泄出去。关羽得到孙权西进的消息,若撤军回去以自保,樊城之围便迅速解除,可使他相争自弱,我则待其疲惫之后见机而行。若保机密,使孙权如愿以偿,不是好办法。另外,被围将士不知有救援,计算食粮将尽,则恐怖,倘发生别的想法,将会造成很大的祸患,还是把此事泄露出去为好。况且,关羽这个人刚强好胜,自恃二城防守坚固,必不速退。”

历史故事

曹操见言之有理,即令救援樊城的徐晃把孙权的来信用箭射进被围的部队和关羽的部队中,被围部队得此消息,士气倍增,关羽也果真犹豫起来。孙权军则趁机攻下公安、江陵二城。关羽前有城阻,后无退所,被迫兵走麦城,被吴军打败。董昭巧妙地利用了孙权的兵力,解了樊城之围。

司马懿击虚擒孙渊

三国时,魏国的辽东(郡名,辖今辽宁省东南部辽河以东地区)太守公孙渊,于明帝青龙元年(公元233年),一度向东吴孙权称臣。后来,杀了孙权的使臣张弥、许晏,又归属曹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因对曹魏不满,便设置百官,自立为燕王。建号绍汉,独立于魏、蜀、吴之外,同曹魏分庭抗礼了。

次年春,魏明帝曹睿令司马懿领兵四万,前往辽东讨伐公孙渊。司马懿率领大军渡过黄河,穿越华北平原,于当年6月行军到辽东。公孙渊得悉后,即令大将卑衍、杨祚领步骑兵数万屯于辽隧(今辽宁海城北),并构筑了二十多里的长壕,准备坚守。

魏军将领见敌军只是严密坚守,毫无迎战的意思,纷纷请求司马懿下令立即发起攻击。司马懿冷静地向大家分析说:“敌人之所以这样坚壁不战,是想疲惫我军,等我军精疲力竭之时,再来同我决战。如果我们马上发起进攻,正好中了他的诡计。我看公孙渊已将主力屯集于此,他的老巢襄平必然空虚,假如我军乘虚直指襄平,敌人必然回师救援,我则在他回襄平途中设伏。这样,战胜公孙渊也就指日可待了。”

大家听了司马懿的分析判断,一致赞同。当即按司马懿的部署,在南面张设大量旗帜,故意显示从南面进攻的态势,把卑衍等人所率领的精锐部队统统吸引到南面坚守。与此同时,司马懿却带领大军偃旗息鼓,悄悄地渡过辽河,从辽遂川直奔襄平。

历史故事

当卑衍发现魏军正迂回到侧面时,慌忙连夜撤退。及至到达首山尚未站稳脚跟,公孙渊即勒令出战,结果卑衍被魏将夏侯霸斩于马下,辽兵大乱。公孙渊败入襄平,紧闭城门不敢出战,魏军死死包围住襄平城,使公孙渊陷入束手就擒的境地。

【人物简介】

董昭(156-236),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东汉末年曹魏谋士、重臣、开国元勋。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但是袁绍听信谗言,董昭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张杨率军迎接汉献帝时,董昭随行,并拜为议郎。后与曹操在洛阳相见,又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董昭自此成为曹操的谋士。建安年间(198年)历任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等职,多有功劳,深受曹操器重。曹操受封魏公、魏王的谋划都是出自董昭之手。曹丕继魏王位后,董昭任将作大匠。曹丕称帝后,升任大鸿胪。此后先后担任侍中、太常、光禄大夫、太仆等重要职位。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转任卫尉。太和六年(232年)升任司徒。青龙四年(236年)卒,时年八十一,谥曰定。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208年,强行辟为文学掾。曹操封魏王后,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权力,诛杀曹爽。251年,司马懿病逝,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