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故事|打援计和明伏计歼灭日军的故事
1938年2月22日,刘伯承针对日军一处受袭, 他处必授的行动特点,以一部分兵力于拂晓袭击井(陉)平(定)公路上的日军主要据点旧关,以吸引井陉日军出授。他以主力设伏于井陉、旧关之间的长生口附近,准备歼灭援敌。
当我一部兵力袭入旧关时,井陉之敌果然中计,派出快速部队二百余人,分乘八辆汽车驰援,很快陷入我伏击圈,结果,我毙敌官兵一百三十余人,击毁汽车五辆。
这年的3月16日,刘伯承又用同样的计策袭击了另一股敌人。他根据敌人对后勤保障基地非常敏感的特点,以一个营的兵力作钳制部队,奇袭日军的重要补给线——邯(郸)长(治)大道的兵站集中地黎城,吸引潞城之敌越神头岭来援。另外又以三个团的兵力作主攻部队,在黎城和潞城之间的神头岭三面设伏。
当敌人进入我伏击区后,我突然发起猛攻,经过二个小时的激战,歼灭日军一千五百余人。对此次战斗,连日本人自身也称之为“支那第一流的游击战术。”
1938年3月神头岭战斗在即。刘伯承决定以一部兵力袭击日军古领的重镇黎城。吸引潞城的敌人来援,以便集中三个团的主力设伏于邯长大道上歼灭敌人。
伏击场地究竟选择在哪里?刘伯承亲自到神头岭观察地形。发现实际地形和地图上标示的相差很远很远,这条汽车路从岭上通过,光光秃秃的山梁只有一二百米宽,路两边的地势比公路略高,但没有任何隐蔽物。紧靠路边,过去国民党部队修了些工事。根据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志草率地认为,神头岭山狭窄崎岖,不便于我展开,伏击场地应另选别处。
但刘伯承经过周密分析和判断后认为:“兵者诡道, 去留不定,见机而作,不得遵常”,当敌人以为地形对我不利,而必然麻痹大意的时候,我偏偏一反常态,有意造成敌人的错觉,可以出乎意外地打击敌人;神头岭公路附近的那些陈旧工事,最远的不过百来米,最近的也只有二十米,敌人早已司空见惯,所以部队只要隐蔽好,敌人是很难发觉的;还有此处地形狭窄,兵力确实难以展开,但敌人的技术兵器更难展开,骑兵也难于左右机动。
据比,刘伯承决心选泽利于我隐蔽埋伏,而不利于敌展开的神头岭为这次伏击战的战场。在兵力部署上以一个连的兵力奇袭黎城,吸引敌人增授,而以七七一团、补充团在神头岭三面选择有利地形设伏。果然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