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并重

《论衡·书解》说 :“夫人有文,质乃成;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易》 曰:‘圣人之情见乎辞。’出口为言,集札为文,文辞施设,实情敷烈。”孔子在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观点的同时,还强调“绘事后素”。

因此,在王充之前的荀子、扬雄,和以后的刘勰,虽然也承认文和质的统一,但或多或少总流露出先质而后文,以文附质的倾向。王充在哲学思想上不迷信圣人,在文学观中也与孔子及门弟子略有出入。他认为文与质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好像树木的根株和花叶,果实的内核与皮壳一样:“文墨辞说,士之荣(花)叶、皮壳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超奇》)它们无轻重后先之分。

当然,内容决定形式是重要的:“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焉。”但是,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同样不可或缺:自然界的“龙鳞有文,于蛇为神;凤羽五色,于鸟为君;虎猛,毛蚡纶(即“纷纶,即花纹斑斓);龟知(通“智”),背负文。”自然界的灵异者无不有其出色的文采。“人无文,德不为圣贤。”(《书解》)在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占统洽地位的中国,能真正做到文质并重的人是不多的。

*感谢您浏览《网站投稿》,如果您有更好的文学作品或写作知识方面的文章,欢迎给《网站投稿》投稿分享给大家。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