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及艺——说说诗歌评论怎么写
评论怎么写?评诗好坏,时代标准不同,各人口味不同,很难有个纯客观的统一标准,还是应该实事求是,针对具体诗的实际情况来说话。
宋陈师道在他的《后山诗话》中评论大诗家的特色说:“王介甫(安石)以工,苏子瞻(东坡)以新,黄鲁直(庭坚)以奇。而子美(杜甫)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又说;“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退之(韩愈)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渊明(陶潜)不为诗,写其脚中之妙尔。学杜不成,不失为工。无韩之才与陶之妙,而学其诗,终为乐天(白居易)耳。”
我认为奇、常、工、易、新、陈,都可以成为优点,也可以成为缺点。例如写诗精严,固是优点,但失之于不流畅、不通俗。每个优点背面都有缺点。把优点加以强化,其缺点也就越发明显。强词了一面,不能忽视另一面。另方面,又不能美其精严,而又贬其常易,因为精严了,就不能同时教到常易。我们评论诗,都应该有这神全面的辩证的眼光,不求全贵备,才不致偏颇。
这些都是从诗的艺术角度来分析的,不管全面与否、辩证与否,多少对作者和读者都会有一点启示,帮助理解。而最怕的是:“洋洋三千,言不及艺”式的评论,而这种所谓评论,却偏偏盛行。作者情况,写作背景,空洞的赞扬,连同若干例证,最后加一点小小的遗憾,文章就成了。从这个模式里浇铸出来的评论,看去名词翻新,很热闹,在艺术性方面究竟阐明、开掘了什么,读者无从索解。象这样的评论,除了对诗的门外人喳呼了一顿,也许会产生点市场效果以外,对诗坛作用不大。写这类评论的人,一是浅薄,他自懂得有限,甚至根本不懂,却因身踞要津,文以人重,就有人请他来写。二是为了诌媚讨好,三是为了投桃报李,做买卖,互相吹捧,哄抬身价,这样的评论,除了满身市侩气息而外,还能有其他什么呢?(作者:丁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