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写作起源、形成及代表人物
骈文起源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六朝,其中的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隋唐初期,余风尚炽,到了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后,渐渐衰落。元明两代已经成为绝响,清末王闿运成为骈文最后一个作家。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中国散文从汉至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而“笔”的意思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当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