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元曲四大家包括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白朴。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致远)、郑德辉(光祖)、关汉卿、白仁甫(朴)为四大家。”
关汉卿(约公元1229年—约公元1300年),大都人(今北京)。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杂四大家”。号已斋叟(一作一斋)。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马致远(约1251-1321),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 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见,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着他的感情,他本来颇具文学才情,使他开始了杂剧创作。
白朴(1226-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1226年出生于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卒于1306年,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以上这四位作家,基本都是在政治上没有仕进,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所创作的杂剧,大都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并且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剧本也具有非常好的舞台效果。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活泼,戏剧冲突及故事情节集中紧凑。
这四个人当中,以关汉卿的杂剧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深远,可以称为中国古代戏剧创作的奠基人,《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品。马致远和白朴也是元代杂剧前期的代表作家,他们所创作的杂剧作品,注重文采修饰和人物内心刻划,剧本多以爱情生活为题材,内容有些狭窄,所以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效果远不如关汉卿深刻和尖锐。
郑光祖也是元代杂剧作家,他所创作的作品,无论艺术还是内容都不如前三人,有明显的斧凿之痕。总而言之,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和白朴四个人都是元代杂剧创作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作品对中国古代戏剧乃至现代戏剧的发展都有非常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