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风格中的"体性"
“体性”出自《刘勰·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体性,即作品风格与作者才性的关系问题。刘勰认为,“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 作品的风格特征与作者的个性、气质,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风格来自作者的内在个性。“才力居中,肇自血气”,生理、心理性的气质特点与情志形成人的才力,才力又是形成创作风格的关键。“文章由学”、“功以学成气”、“习亦凝真”,文章的最终成功,除了才情与性格,还须靠渊博的知识、刻苦的磨练。
“体性”指实体,即事物之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称为性,故体即性。若就理之法门而言,佛与众生,其体性同一而无差别。俱舍论卷十三(大二九·七一上):‘体性是善,犹如良药。’体是本体,性是本性。体与性,同体而异名。《体性》篇出自《文心雕龙》第二十七篇,是刘勰风格论的主要内容。从作品风格(“体”)和作者性格(“性”)的关系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
刘勰的文学风格观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刘勰在《体性》篇中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才气学习”四个因素构成了作家的创作个性,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作家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形成。他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既剖析了每一种风格的特点,又举出具体作家实例予以佐证。刘勰试图通过作者才性批评联系作品批评,并提出作家与作品相结合的创作才性风格观,形成了系统的文学风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