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词素和弹性变化

调整词素 语言技巧之一。行文中,作者往往交换双音节词中词素的位置,构成“同素异序词”,以适应语言环境中语言色彩的微妙变化,便表达更为准确、鲜明、适情。如“喜欢一一欢喜”,“感情——情感”,“爱情——情爱”。诗歌中,为了押韵,也借用这种手段。如“我是中国公民!/我是中国公民!/这个意识的大台风正生发驰奔”(张学梦《我是中国公民》)。作者把“奔驰”调整为“驰奔”,是为了与后文“门”“人”的韵脚相押;而且“驰奔”与“奔驰”比较,也更有气势一些。有些词语,词素颠倒后,词义发生变化,如“发挥——挥发”, 不属于语言技巧的范围。

弹性变化 语言技巧之一。行文中,作者出于准确表现事物情状和协调音律的需要,利用汉语词语伸缩性的特点,将某些双音节词扩充成三音节、四音节词,或者相反。如“通红”可扩充成“通通红”、“通红通红”,也可反过来加以缩减。这种弹性变化在描写句中用得较多。如“远远近近的树林呼啸着,一忽儿低些,一忽儿高些,互相唱和着,呼啦呼啦…… 喊喊唶唶…… ——宇宙的呼吸都急促起来了”(瞿秋白《暴风雨之前》)文中,“远远近近”、“呼啦呼啦”、“喊喊唶唶”等四音节词,准确地渲染了树林呼啸的境界和氛围,如果减缩成双音节词,语义效果就差多了,而且原句中那种优美和谐的音律也会丧失掉。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