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诗词写作

旧体诗词写作 指现代人用中国古典诗词的篇章体式、格律音韵、语言技巧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内容。这类作品统称作“旧体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包括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词、散曲等几个大类。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及其以后凡不按近体诗格律而写作的五言、七言诗,也应属于古体诗之列。古体诗,又称古风,是文人创作的抒情、叙事、写景之作,每首句数不限,每句不拘平仄定式,不尚骈偶,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每句押韵也可以二句、三句、四句相押;可以通用邻部韵,韵脚也可以重复出现;每首诗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转韵。虽无平仄定式但音节自然,气韵流贯,仍具和谐的音乐性。古体诗以汉、魏时代的作品为正宗,如《古诗十九首》、曹操《苦寒行》、阮籍《咏怀》 等。

乐府诗,是汉武帝时代开始由乐官搜集的民间歌词,配上乐曲以歌唱的诗体。汉、魏、晋、六朝的乐府歌辞有《郊庙歌》、《燕射歌》、《鼓吹曲》、《相和歌》等达数百种。其多为民间叙事、抒情诗,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朴素通俗,唐代以后有文人所作的“拟乐府”、“新乐府”。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一种格律十分严谨的诗体,格律之用虽起于齐、梁之沈约,但正式的格律诗则成于唐代。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每类又分为五言、七言两种,它们都是每首限定字句,每字区别平声仄声,每句中字字都按平仄定位。必须押韵,只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并限于从韵书中选用同部类的韵字相押。律诗每首八句,每二句组成一联,其中第二联和第三联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又称截句或律绝,即是从一首律诗的格律中截出四句来便成为一首绝句的格律。

律诗的格律,五言和七言各有两种基本格式:

1 .五言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第一句是平起入韵,也可换成“平平仄仄”,叫做平起不入韵式。

2 .五言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首句是仄起入韵,也可换成“仄仄平平仄”,叫做仄起不人韵式。

3 .七言平起式: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首句是平起入韵,也可换成“仄平平仄”,叫做平起不入韵式。

4 .七言仄起式:

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是仄起入韵的,也可换成“平平仄仄”,叫做仄起不人韵式。

从五言、七言律诗的这两种格律体式中,包含着一系列规律性的原则,是写作时必须明白并遵守的。第一,除开首句入韵的情况以外,每联上下句之间的平声仄声是正好相对的,即平对仄,仄对平。第二,每句由平仄声相转,形成多个双音节和一个单音节,从而组成五律的每句三音步、七律的每句四音步,产生出诗句的节奏感来。第三,每联之间的平仄相粘,即上联偶数句的第二字与下联奇数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如第一联下句为“仄仄平平”,第二联上句就必定是“仄平平仄”,第二字同为仄声,叫相粘。这样每首律诗的二、三句之间,四、五句之间,六、七句之间是必须相粘的。并且依此规则,凡知道首句的平仄定式后,全首的平仄定式就推演出来了。第四,律诗规定双句押韵(首句可人韵也可不入韵),而每联的双句末尾一字都是平声,就意味着必须押平声韵。第五,除了首句入韵的情况外,第一、二联的平仄与第三、四联的平仄、其具体安排是相重复的,它们各为一首绝句的格律,就是说一首律诗实际上是两首绝句的格律相加在一起。第六,由于每首律绝诗中字字有平仄规定,写作时不易完全办到,因此清代有人补充了新的规则,即五律的每句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七律的每句第一、三字可平可仄,但以第二、四字不得出现孤平声为准。上列每式中代颜色的字便属可平可仄。第七,为了进一步放松格律,又形成一种叫拗救的法则,即某些句子中出现一个平仄不符的字时称为拗句,便在本句或对句中替换一个平仄相反的字来救它。例如“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前者第三、四字可交换平仄为“平平仄平仄”,后者第五、六字可交换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是在一联的出句中进行拗救。又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前者第四字若用仄声时,由对句中第三字换平声以相救;后者第六字若用仄声时,由对句中第五字换平声以相救,这是对句相救了。

以上便是律诗格律的基本规则。绝句的格律与律诗是一致的,或用律诗每式的第一、二联,或用三、四联,或用二、三联,或用一、四联,都可以组成一首绝句的格律。故绝句的格律基本的还是两式,分首句入韵与不入韵则成为四式,与律诗相同。此外,唐、宋另有所谓“古绝”,即不按平仄排列体式,只求押韵,并且多押仄声韵,这实际上是每首四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

在律诗的体式中,共有四联,八句,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在填写成文字时,第二联上下句之间和第三联上下句之间,都必须体现出对仗,又叫对偶句,即不仅平仄相对,而且字的词性和含义也是相对的。如唐杜甫的《江村》中的“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词,最早的名称叫曲子词,宋代又叫长短句和诗余。词起于唐代,同汉魏乐府一样本是合乐的歌词,“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刘熙载《词曲概》)。后来词脱离乐曲,成为文人根据词牌词谱填写的作品而并不可唱。词牌是词的乐调的名称,大多是唐代教坊曲牌演化而来的,如《西江月》、《菩萨蛮》、《虞美人》、《蝶恋花》等。每一词牌的句数、字数、阕数都是固定的,故形成一定格律的词谱,作者只需按谱填词,常用的有《白香词谱》、《填词图谱》等。词的押韵可押平声也可押仄声,仄声还须区别上、去、入三声;一首词中可以转韵,也可以通用某些邻部韵,词的专用韵谱有清人沈谦的《词韵略》和戈载的《词林正韵》等。词的乐曲依长短分为令、引、近、慢四类,又称小令、中调、长调,词的篇章也相应地有短、中、长的区别。词用于抒情、写景、咏物,而风味与诗迥异,诗尚婉曲、空灵、浑涵、雅致,而诗则硬直、雄奇、精深、峭拔。

散曲是随元代杂剧一起产生的,但不像杂剧那样有动作表演和说白,只是一种独立的清唱歌曲。散曲分为小令和散套(组曲)两类,每首曲子有曲调名称,即曲牌,如《叼叨令》、《山坡羊》、《谒金门》、《天净沙》、《雁儿落》等。每首都要依据既定的曲谱填上字句而成篇,只是写作时用字可以增减,可多用衬字。声韵上同词一样,每句每字分平仄定式;押韵可押平声和仄声,亦可在同韵部中平仄通押;仄声中区别上声和去声,入声则归入平、上、去三声中去;有邻句相押也有间隔相押。曲韵通常运用元代周德清编的《中原音韵》和卓从之编《中州音韵》。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