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写作
散文诗写作 散文诗是一种形式为散文而本质为诗的文学体栽。
其特征,在形式上是不分行排列,句子不需整齐的音步,一般不押韵,也不必按韵脚安排和相等的句数来分节分章,没有格律的限制。
其内容,多以片断生活和琐细的事物为题材,以形象化地抒发情绪和感想为基调,意象丰富多彩,文思跳跃性大,生活概括性强,主要凭想象甚至靠超越时空的抽象描写来造成文情并茂的意境,并常常突出某一点动人心魄的人之挚情或生活哲理——诗质之所在,因而较一般叙事散文或抒情散文显得更加集中紧凑,浓缩度高,诗味醇厚。
在国外,大致是法国的波特莱尔作“小散文诗”(即《巴黎的忧郁》诗集),才开始有意识地写作这种体式。俄国的屠格涅夫晚年也有散文诗之作(辑为《爱之路》) ,印度的泰戈尔所写《吉檀迦利》等则把散文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鲁迅率先创作具有独特风格的《野草》,以后有许地山的《空山灵雨》,丽尼的《黄昏之献》 ,陆蠡的《海星》等散文诗集。1949年以后,致力于散文诗写作的有柯蓝、郭风等作家。
在散文诗的创作中,以下几个特点是必须认真把握的。首先是取材和构思,它的题材短小、单纯,往住从小处落笔,以精微的一花一石,一虫一鸟,一人一事,一种情思,一点感触等为因由,创造和生发意象,而立意成篇,要求以小寓大,知微见著。其选材构思方式也多种多样:第一种是以客观的人物、事件、景物为叙述和描笔的对象,有场面,有细节,有生活真实感。如屠格涅夫的《村》描写了美丽透明的俄罗斯乡村风景画风俗画。第二种是咏物抒怀的,在描写某一种实物形象的过程中抒发作者心中的诗情和发掘“物”所含的哲理。如郭风的《叶笛》 借叶笛抒发出对美丽自由的故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第三种是作者从主观抒情写意出发进行构思,而将情意形象化和诗化。如鲁迅的《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前者描写作者所理想中的战士形象,歌颂了韧性战斗精神;后者抒发了对“三•一八”惨案的义愤和希望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的心愿。两篇都不是叙述客观具象材料,而只运用一些形象化的比拟描摹。第四种是通过想象或梦幻,虚拟题材以表现作者情意,往在用暗示和象征,并不明白宣告主题思想。鲁迅的《墓碣文》写他在梦中读难懂的碑文和见到墓中没有心肝的死尸,完全是虚构的场面;《死火》中写冰谷里有着如完整的艺术体。
其次,要把握住散文诗的主情意的本质。它是以抒发主观的情和意为出发点和归宿。尽管所用的形象材料有主观想象性的,有客观写实性的,但基本情调都在于抒发诗人内心的幽思,写出某种动人心魄的挚情、寓意或哲理。这是诗的核心,是它使诗意浓烈、含蓄、深厚,富于启迪。如《吉檀迦利》第12 首:
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
天刚破晓,我就驱车起行,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旅客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
这句问话和呼唤“呵,在哪儿呢?”融化在千古的泪泉里,和你保证的回答“我在这里!”的洪流,一同泛滥了全世界。
此诗题材是写诗人在想象中遍游全世界,但目的不在于写出旅行,而是据此表达“我和世界的关系”的体验与思索,从中可以窥见诗人广阔的胸襟和博大的爱,道出个人存在与人类存在的相依存的真理。诗的内涵丰富而深刻,语言精练而饱和着哲理,虽不是具象化的描写,却从概括性描写中完成了诗的意境创造。含有寓意或象征的散文诗,尤其重在立意。如屠格涅夫散文诗叙事性较强,然总在叙事中点明要义或揭示震动心灵的精髓。
再次,在散文诗的组织构造和语言表达方面,所要求的概括性和跳跃性,文句对思想深度和生活广度有较大的概括力,思路是跳动前进的,形象材料是断续组合的。散文诗不宜于平铺直叙,不宜于过细描写。散文诗中的具体描写应尽力保持诗句的概括力和跳动性,以使寸幅容纳丰富的内容。散文诗的语言凝练、精美,主要在于词句准确、简洁,而又为情意所浸透,发自诗人内心深处,应有极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散文诗创作应当有新的开拓和发展。要结合时代条件而发掘广泛的题材,汲取生活中丰富的诗意,创造出新的意象世界,表达诗人新颖的思想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