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诗写作

叙事诗写作 叙事诗是选取人物、事件为题材,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为主体展开叙述,具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并塑造出个性丰满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的一种诗歌。其篇幅一般较长,分行分节外,有的还分章分部。史诗、故事诗、英雄颂诗、诗剧等皆属叙事诗范畴。

我国的叙事诗起源于上古谣谚,如古代的《弹歌》 、《击壤歌》可谓叙事诗的滥觞。《诗经》中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的“赋”,相当于叙述,要叙述事实和展开具体描写。其中不少篇章即为叙事诗的雏形。如《公刘》 、《生民》是叙述部落历史变迁的;《载芟》 、《七月》叙述农业生产状况;《氓》写弃妇的一生经历;《东山》写战士出征归来,等等。我国古代叙事诗还出现过《孔雀东南飞》 ,《木兰辞》、《悲愤诗》 、《长恨歌》 、《琵琶行》 等脍炙人口的佳作。外国最著名的英雄史诗如希猎的《伊利亚特》 、《奥德赛》,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等。叙事诗创作历来有两种类型的取材,一种是在民间传说、故事、说唱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加工或再创作;另一种是诗人们自己酝酿题材进行独立创作。英雄史诗大都属于前一类;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是诗人独立创作的作品。我国现代叙事诗中,诗人独自创作的如艾青的《火把》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乔林的《白兰花》;另一类由民间传说搜集整理的如《阿诗玛》 、《百鸟衣》 、《嘎达梅林》等。叙事诗正是以其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一定历史时代的真实社会生活,并用浅俗、亲切、富有情趣的语言诉诸读者,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一翼。

叙事诗的创作要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细节的描写来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还要善于选择个别以反映一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形象材料。要使诗中的人物和事件既是具体的形象的,同时又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如乔林的《白兰花》,题材是写大别山地区一位普通农村妇女怎样由受地主豪绅压迫而参加革命斗争,经历红军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而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抽象的说明,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展现的。诗篇中,人物和事件十分具体详实,并形成一定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同时又充分反映出社会环境和时代待征,这就体现了具象化的艺术概括。一般说来,叙事诗的题材处理,要人物少,线索单纯,情节不应太复杂,写事件不求面面俱到,应大胆舍去繁冗材料而挑选最有表现力的情节和细节。如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写出了一个很动人的很完整的爱情悲剧故事;但主要人物只写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其次是焦母,至于刘母与刘兄及媒人都只是露了一个面。主线简单,就写兰芝因不堪焦母的虐待而主动提出请予谴归;焦仲卿向焦母力争留妻而被焦母怒骂;兰芝别离并与仲卿盟誓;兰芝归家后又被母、兄逼嫁;仲卿与兰芝再度重逢以死相约,最后是“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而合葬。这一系列情节是单纯而清晰的,笔力集中在处理兰芝的“遣归”和“再嫁”两件事上,刻划出仲卿与兰芝相爱之深挚和不可避免的悲剧趋势,从而突出了忠贞相爱、生死不渝及反抗封建宗法主义的主题。叙事诗的题材,可用真人真事,也可虚构人物故事。但写真人真事时,在基本事实相符的条件下,应有所突出和加强,有所省略和回避,不宜写得太实,应兼有虚处,使诗虚实相济,具有艺术审美素质。由虚构故事和人物而写的作品,要能符合生活真实,足以显示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发展的客观逻辑性和细节的真实感。

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叙事诗的中心环节。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叙事诗歌发展的顶峰是“挖掘到了事件的活生生的源泉——人”(《别林斯基选集》)。我国现代诗人李季说:“叙事诗和抒情诗的表现手法是不相同的,但两者却都是为了写人,写出人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又说“叙事诗必要有故事,有情节。但这故事这情节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写人”(《兰州诗话》)。叙事诗中,主人公应该是既能反映出时代特点,又具有独特性格的典型形象。他们是共性与个性的融洽和统一。如《伊利亚特》中的阿喀琉斯,及《木兰辞》中的花木兰都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统一的典型人物形象。用叙事诗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又与小说不完全一样,不必如小说那样从外貌、言行、心理层层细致深入地去描写,诗主要靠形象化的概述来揭示人物的灵魂,情节是梗概性的,细节要求典型性与表现力强。至于人物语言的性格化和诗化,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具有重要性的。

世界各国的叙事诗都包含有抒情成分,这是因为诗歌的本质就是抒情的。

“抒情诗是一切诗歌的生命和灵魂”,不但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而且还“作为一种力量渗入到其他诗歌体裁中去”(《别林斯基选集》)。抒情渗入叙事诗中的情况,一种是诗人在叙述情节过程中有时公开进入作品中去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对人物、事件作出议论性的评价,如英国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另一种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愿望寄托到主人公身上去,形成诗人与主人公的某些叠合,也就是借人物之口来抒诗人之情,或者说是诗人在凭自己的想象和体验来替人物抒情。如我国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叙述玄宗转驾回到长安之后,睹物思人,对死去的贵妃如痴如醉地怀念时写道:“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街红不扫……”这里的抒情就是作者设身处地替主人公玄宗抒情,是诗人与主人公合二而一的抒情,是完全融进故事情节里去的抒情。叙事诗中第三人称人物形象与作者自我之间,既是分立的,又是合一的,是你中有我,我附于你,这就使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增强了感情色彩,又投射了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这是叙事诗人物塑造与小说、戏剧中人物不相同的重要特点之一。

叙事诗的篇幅长短和章节划分都应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定,情节发展应有跳跃性而忌平铺直叙,整体结构要达到集中、紧凑、自然、得体,既使内容能充分铺展、淋漓酣畅,又不宜散漫无边,拖泥带水。如白居易《琵琶行》,全篇八十八句,描写歌女如何弹琵琶用了二十二句。这里把弹琵琶铺展开来加以祥尽的描述,来揭示诗的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叙事诗须有诗的特点、诗的意象和诗的意境创造。根据民间传说、故事而搜集整理的与在学习民歌民谣的语言的基础上写成的叙事诗,前者如《阿诗玛》 ,后者如《王贵与李香香》等,语言表达上往往吸收许多民间口语、谚语,使得诗句新鲜明白,比喻丰富,富于生活哲理,具有自然的音韵。使它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