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是时代、阶级和思想倾向的重要标记

一定历史时期在文章写作上所具有的一种普遍性、倾向性现象。“文风”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 一文中:“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竣爽,则文风清焉。”意指文章的感染力。

在中国古代,“文风”一词多与“文气”、“文格”、“文习”、“风”、“风尚”等混用,大都喻指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文章现象,一定程度上已具有现代“文风”的含义。外国文风的概念,来自拉丁语stylus ,本义是刻蜡版的铁笔,后引申为“书法”、“写作笔法”、“文章的气势、格调”等意义。作为多义词,同时含有汉语的“修辞”、“文体”、“笔调”、“文风”、“风格”的意义内容。

根据现代写作学、文学批评的理解,文风是某一历史时期的时代面貌、社会风尚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某一阶级、党派集体、个人的世界观在文章中的体现,是一种带有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风气特点的普遍性、倾向性的社会现象。如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以来形成的八股文风,就是一种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而形成的僵死、教条的恶劣的文章现象,用以愚弄、奴化广大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进步的、健康的文风,则强调文章的准确性、鲜明性与生动性,提倡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明晰的逻辑结构,旗帜鲜明的政洽立场,生动活泼、通俗新颖的表现手法撰写文章,以充分发挥文章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与审美情操的巨大作用。

文风一旦形成,又成为时代、阶级、思想倾向的一个重要标记,对文章作者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创作的得失与成败。因此,自觉地审视、锤炼文风,是每一个作者长期的经常性的一项工作,只有这样,才可能取得创作上的成就。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