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

清明节是几月几日?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左右(阳历一般都在4月5日左右这一天),是清明节。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清明节。清明本是节气,为什么又是节日呢?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但据考证,早在周代已经有清明节。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因而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上歌颂道:“牧野洋洋,檀车煌煌…….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

秦汉时代,非常注重祭祖先,每逢初一、十五和二十四节气,都要到陵墓上祭奠。秦始皇干脆把祖陵建于居室侧,便于祭祀。

唐明皇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宣布一道圣旨:“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从此废止了其他时节上坟的习俗。

到宋代时,扫墓活动更加普及,从皇帝到老百姓,在“寒食”至“清明”前后三天时间里,都要上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朝杜牧的这一名句,道出了清明节的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清明是我国农历24个节气的第5个节气,江南一带经常出现阴雨绵绵的天气。《岁时百问》上解释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第二个特征:祭扫先人坟墓的习俗。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经两千年而不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坟,为墓地锄草,替坟墓加土,好好清扫修整一番,以表示对故人的一种思念。

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高翥的《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也都深刻地反映出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感谢您浏览《网站投稿》生活栏目,欢迎给《网站投稿》生活栏目投稿、留言和评论。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