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故事|突厥劫粮被歼全军覆没|诬告李靖不成反丢性命

今天,《网站投稿》给朋友们讲两个唐朝时期的历史小故事,主人公分别是裴行俭和李靖等。裴行俭是唐朝名将、政治家、书法家,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李靖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隋朝凉州刺史韩擒虎的外甥。

【历史故事】

突厥劫粮被歼全军覆没

公元679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和奉职两部起兵反唐。是年11月,裴行俭被唐高宗封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三十万军队反击突厥。次年3月,当大军千里跋涉进入朔州(今山西省朔县)地区以后,由于突厥骑兵行动疾速,飘忽不定,很难抓住其主力进行决战。

裴行俭仔细研究了敌人的特点和行动规律,向部属们说:“用兵的道理是管理士兵,贵在诚实;对付敌人贵在欺诈。前不久,萧嗣业率军反击突厥,由于粮食在运输途中被突厥抢去,以致部队冻饿惨遭失败;这次突厥军也必然搞这一套,我们应当在运粮这一点上做文章。”

唐朝历史故事|突厥劫粮被歼全军覆没|诬告李靖不成反丢性命

裴行俭经过思索想出了一个计策,他下令把兵车扮成粮车三百乘,每辆车里暗藏五名勇敢机智的士兵,各带大刀、长矛和强弩利矢,让一些老弱病残兵挽车运输。又专门选择了容易被突厥军发现的道路行进,还在便于出击的地方设下伏兵,精锐部则与粮车保持一定距离,尾随于后。

果然,突厥发现唐军的粮车后,即带领五千骑兵前来抢劫。护送“粮车”的唐军士兵见突厥军扬鞭催马而来,一个个丢下车辆,四散奔逃。突厥军也不追赶,高兴地将粮车拉到水草丰盛的地方,下马解鞍,放马吃草,毫无戒备地休息起来。

当他们支起锅灶,到“粮车”上取米时,车上唐军趁机杀出,突厥骑兵猝不及防,被杀得东奔西逃。这时,尾随粮车之后的唐军又从后面和两侧冲杀过来,将五千突厥部队歼灭得一干二净。

从此以后,突厥军吸取教训,再也不敢逼近唐军的粮车了。

诬告李靖不成反丢性命

唐朝李靖,在歧州当刺史的时候,有个人控告他有野心,要聚兵造反。皇帝唐高祖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御史刘成前去调查。刘成知道李靖奉公守法,体贴百姓,不可能图谋造反。说他要造反,肯定是诬告、陷害。可是,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弄个真假分明呢?

刘御史思前虑后,想出了个办法。他请求和那个控告人一块去办这个案子,皇帝答应了他的要求。御史领了圣旨,和那个控告人一起,直奔歧州。

走了几百里地,管行李物什的随从把控告人原来写的状子丢失了。刘成大发脾气,用鞭子狠狠地抽打那个随从。随从惊恐万状,只顾磕头求饶。看着随从那个可怜样子,刘成不忍心再打了,叹了口气,对那个控告人说:“随从把状子给丢了,这是要掉脑袋的。我们俩办不成此事,也有和李靖勾结的嫌疑,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唐朝历史故事|突厥劫粮被歼全军覆没|诬告李靖不成反丢性命

那个控告人一听,觉得有些不妙,问御使怎么办才好。刘成摇了摇头,表示事情非常棘手。踌躇了半天,他说:“要想我们都不受连累,救随从一命,我看只有一个办法,你再重写一张状子,全当没丢失,我们还是照常去查办。”

那个控告人也觉得再没第二个好法子,就重写了一张状子给御史。控告人哪里知道,这是刘成和随从定的一计,他们假装把状子丢了,实际上并没有丢。刘成拿出来和旧的状子一对照。发现内容很不相同。刘成立即返回京城,向皇帝报告了这个情况。

皇帝一时还闹不清这里面有什么文章。刘成说:“如果李靖造反真有其事,控告人不管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的状子应该是一致的;现在出入很大,有些甚至牛头不对马嘴,说明是控告人凭空捏造的。”

皇帝立即对控告人进行审讯。果然是控告人捏造事实,进行诬陷。此人怎么也没想到,诬告他人不成,自己却丢了性命。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