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大年初一拜年的来历及风俗

您了解农历正月大年初一拜年的来历及风俗吗?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人们又长了一岁,在这一时刻,家家都祈求老少平安,人人都盼着生活更加美好,所以每年正月初一,小辈们都要向长辈拜年,道一声安康长寿,这是孝敬长辈的良好风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清诗人筱廷的《拜年》:“自家翻历栋良辰,遍约诸亲与比邻。今日娘家明日舅,预先分派配均匀。”就反映了拜年的心情。

农历正月大年初一拜年的来历及风俗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二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三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四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这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和网上拜年等。

农历正月大年初一拜年的来历及风俗

初一、初二,客家地区有不动扫帚的习俗。各家不管居室、庭院的地面如何布满厚厚的瓜果皮、烟灰、糖纸、爆竹屑,都不得扫地。客家人认为在这个日子扫地,会扫走家中的财气。

这个习俗也是由来已久了。五代《录异记》载有“如愿”的故事:庐陵欧明过彭泽湖,被湖神青洪君请去做客,待之甚厚。有一吏告诉欧明,当青洪君问你需要什么时,你只要“如愿”。果然,青洪君问欧“何所需”,欧依照官吏教的话说了,青洪君不得已,将如愿送与欧。如愿是青洪君的婢女。欧明把如愿带回家后,凡他有所求时,皆能很快满足,“数年后大富”。后来一年的初一,如愿起床晚了,欧明就打如愿,如愿跑入粪帚,欧明又用杖打粪帚,唤如愿,如愿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欧家逐渐衰落了。以后,民间就有了初一藏粪帚的习惯,怕把如愿扫走,失掉家中的财气。

感谢您浏览《网站投稿》爱文生活栏目,欢迎给《网站投稿》投稿、留言和评论。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