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简介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非常经典,对《三国演义》比较熟悉的朋友都很了解这个桥段,但也有朋友不清楚诸葛亮当时都说了什么,让东吴的谋臣张昭哑口无言,满面羞色。在此,《网站投稿》小编就把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片段收集整理后呈献给大家,仅供欣赏。

诸葛亮的故事

话说曹操统率“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挥戈南下,想一举吞并东吴。值此大军压境之际,东吴以张昭为首的一批儒者惊慌失措,主张投降。这时,诸葛亮来到吴国,提出蜀、吴联合抗曹的张。为了说服吴主孙权,诸葛亮首先“舌战群儒”,对投降的种种谬论加以反驳。

诸葛亮刚在帐中坐下,孙权手下的“第一谋士”张昭便首先发难:

“……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佑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自归豫州(刘备),曹兵一出,弃甲丢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

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简介

张昭认为,你没有管、乐之才;论据是: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他企图以刘备也抵挡不住曹操大军的例子,为自己的投降主张辩护。

为了澄清事实真相,增强“江东英俊”的抗曹信心,必须针对张昭用以论证“没有管、乐之才”这一论题的论据进行反驳。诸葛亮听罢,哑然而笑,反驳说:“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重病,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腹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保安,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尪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

诸葛亮以一个人患了重病之后应该如何疗理为例,类比刘备用“尪羸已极”的处境,说明不能与曹军硬打的原因;接着具体分析“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等情况,指出“弃新野”无伤元气、无碍大局;最后,用“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的战绩等作为反驳的论据,驳斥了张昭所谓“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的虚假论据。这样,既指出了虚假论据的错误,又驳斥了那种认为曹军不可抵御的悲观论调,击中了张昭在“你没有管、乐之才”这一论题之下所掩盖的“降曹”要害问题。

在座的所谓“江东英俊”或是默默无语,或是满面羞色,或是垂头丧气,无言以对。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刘禅追封诸葛亮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