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琴音乐与道家思想

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本世纪初才被称为“古琴”,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属于八音乐器分类中的“丝”。古琴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件古老而又具有重要意义地位的弹拨乐器,其音域深沉、余音悠远,极具东方文化特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文人音乐的代表。魏晋时期文人嵇康的著作《琴赋》里曾写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他认为与其它各种乐器相比,古琴是最好的乐器,具有最优良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身养性的乐器。宋代《琴史》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作为2003年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古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直不断发展,我们从历经漫长岁月积累下的大量古琴曲中,可以窥探到道家哲学思想对古琴音乐发展的重要影响。

中国古琴音乐与道家思想

古琴主体由狭长的木质音箱构成,琴弦没有“码子”支撑,使得它发音混合温和,擅长演奏清越空灵的乐音。且其体积较小,仅有七根弦,音域狭窄,音量较小,所以音乐的色彩变化少,乐音朴素,具有抽象性。古琴音色柔和沉稳、余音深长。古琴的种种特点使得古琴音乐节奏缓慢、乐音稀疏、深邃空灵。历来文人雅士所追求的古琴乐之“道”,是一种“无尽”、“无限”、“不竭”的音乐状态,以最少的音乐表达最深远的精神,即道家“大音希声”中国古典美学观念所指导下的音乐观。

中国古琴音乐与道家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逻辑起点与终点。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本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不仅先天地而生,是万物之母,更是自本之根。“无名,天地之始。”“无”构成了“道”存在之本,“道”无所不在,却总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处于“无”的状态。《老子》第四十一章记载:“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无名。未惟道,善贷且成。”老子于此处以音乐明示“道”,“大音”即“无”,是音乐赖以产生的本原,以“希声”去领会“无”即“大音”,再以“大音”去体悟“道”。

古琴音乐稀疏缓慢,其音节的休止符之多,使音乐存在大量的停顿与留白,营造出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与“韵外之致”的审美体验,而这音节的空白与断裂中隐含着无限的可能性,音乐中穿插着的短暂的休止,具有深远的意蕴和深刻的感染力,蕴含着音乐的形式与浓厚的情感思想。有声与无声交织辅佐,相互映衬,“寄之于音,或为先声,或为遗响,当声之无,有声之用。”在古琴演奏中,乐曲的间断停顿是一种无声之乐,使得音乐情绪在其中得到积聚,为有声之乐的到来做好准备。“有”与“无”在相互的转化中生成,而转化则依赖于音节中的“希声”之空白,依赖听众的想象去填充,以弦外之音去激活弦上之音,以少蕴多,以虚化实,最终得以“希声”孕育“大音”。

中国古琴音乐与道家思想

老子的“大音希声”是以“无”的方式为音乐立法,“无为,而无不为”,当音乐直面其本身时,“希声”就走向了大音,此时古琴音乐的“无声之美”在有无、高低、缓急地演奏之下被开拓出来了。“无声”胜“有声”,无声之乐是音乐艺术的至高理想与终极审美价值追求。(作者:七盏茶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