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被后人称为永乐大帝?
朱棣(1360-1424)是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下面《网站投稿》就给大家介绍两个有关朱棣率军打仗的故事。
1.举鞭脱险
公元1399年11月5日,燕王朱棣率军南下,被景龙前锋都督军平安打败。第二天,朱棣决心与平安决一死战。然而,第一批渡河的房宽,又被景龙的部将翟能、平安打得大败,之后,朱棣亲率数千人突然冲入翟能、平安军阵左侧,命部将高煦率军齐头并进。朱棣先用七骑兵前往试探,遭到敌人箭矢的射击,朱棣的坐骑也被射中三次,连换三次马。
在敌人的强烈攻击下,朱棣的坐骑在河堤上止步不前,差点被翟能追上。这时,朱棣急中生智,下马快步登上河堤,举鞭向后挥舞着,象是在招呼后面的军队。景隆果然怀疑朱棣埋设有伏兵,不敢上堤。朱棣趁此机会,率军驰入敌阵,斩杀敌骑数人,与高煦会合。
这时,忽地大雨骤起,吹断了军旗。景隆军见此面面相觑。朱棣乘机绕到敌人背后,向敌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景隆军遭此突然一击,立即溃散,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战后,景隆一点部队名册,缺名欠册之数竟达十万余众。
2.倒戈之计
靖康之变,朱棣从北平起兵,督军宋忠拥兵怀来,想要抢先占据居庸关。面对大军压境,燕王朱棣准备以智取胜,亲率精锐八千轻装前进。是时,宋忠为让士兵死心塌地地打仗,欺骗他们说:“你们的家属都被燕王斩尽杀绝了,城里堆的尸体堵塞了道路。”士兵们对此半信半疑。
燕王朱棣得知后,为截穿宋忠的骗局,硬让宋忠所部家属全部上阵,打着旗子为先锋。
宋忠军士兵遥见自己家人的旗帜,呼叫着自己父兄子弟的名字,互问寒暖,大家非常高兴,一齐埋怨宋忠欺骗了他们。有一些人不满于宋忠,于是在阵前哗变,倒戈而走。宋忠全部仓惶列阵,准备与朱棣决一死战,可阵还未摆成,朱棣军便如潮涌似地倾泻过来,打得宋军骂爹喊娘,乱作一团,死者不可数计。勇将孙泰虽然勇孟非凡,也未能幸免。
【朱棣简介】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 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享年64岁。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明世宗时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庙号成祖。
*感谢您浏览阅读《网站投稿》故事大全栏目文章《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被后人称为永乐大帝?》,欢迎给《网站投稿》故事大全栏目投稿、留言、评论和撰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