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七子、前五子及后五子的代表人物及文学主张
后七子、前五子及后五子是什么意思?这里面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的文学主张都有哪些?这里,《网站投稿》根据相关资料给朋友们收集整理了有关后七子、前五子及后五子的代表人物及文学主张的一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一、后七子代表人物及文学主张
指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文学创作流派。代表人物有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其中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领。在前七子之后,继续提倡复古,再一次在文坛上掀起了复古运动,而且声势较前七子更为浩大。
后七子的创作主张与前七子基本一致,仍然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但拟古之风比前七子更甚。他们认为,今人的写作,只要依照古人的成法,“琢字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李于麟先生传》),甚至强调文章写作要“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视古修辞,宁失诸理”(李攀龙《送王元美序》)。
在这些主张指导下,他们的诗文写作以摹拟古人为途径,缺乏独创性,陈词滥调,没有新意,有的竟整篇摹拟,句句摹拟,给当时的创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后七子在摹拟古人时,比前七子取径较宽,学习的对象和范围较广,创作主张也较灵活,在近体诗的写作上,都具备一定的功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二、前五子代表人物及文学主张
指明代后七子中的五位作家。他们是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宗臣五人。此称见《明史·王世贞传》:“曰前五子者,攀龙、中行、有誉、国伦、臣也。”“前五子”的创作主张与前、后七子提倡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总纲领是一致的,他们的文学创作拟古之风尤甚。
其中,李攀龙的诗文写作,以剽窃模拟为能事,写诗专尚格调,注重声律,“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明史·李攀龙传》);徐中行的诗歌,以李攀龙为榜样,模拟古哲,注重格调声律,其写作风格宏大雄阔但缺乏深沉的风致;梁有誉的诗,题材虽不深广,但却能抒发自己真实的感受,拟古色彩不浓,其风格深情婉约;吴国伦的诗歌,正如王世贞所评:“能求诣实境,务使首尾匀称,宫商谐律,情实相配”(《艺苑卮言》),但作品重复雷同现象较严重,不耐多读;宗臣的创作,没有前、后七子剽窃堆砌的弊病,诗歌风格跌宕俊逸,天才婉秀,惟意兴不深,有浅俗之嫌。
前五子中,以李攀龙为首领,他的文学创作及主张对当时有极大的影响,被崇拜者推为一代宗匠。
三、后五子代表人物及文学主张
指明代后七子文学创作复古运动中出现的五个作家。《明史·王世贞传》云:“后五子者,则南昌余日德,蒲圻魏裳,歙汪道昆,铜梁张佳胤,新蔡张九一也。”这五位作家的诗文写作,可以说是后七子文学创作思潮的余波。
后五子的写作主张受后七子影响很深,注重摹拟,缺乏创新,拟古倾向十分明显。他们的诗文成就不高。
虽然汪道昆与王世贞齐名,余日德(字德甫)、张佳胤(字肖甫》、张九一(字助甫)有“三甫”之称,被王世贞引为文学写作的同党,但影响和成就远逊于王世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