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小说写作
通俗小说写作 通俗小说是以广大群众为主要读者对象,供其消遗的一种小说。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为它的雏型。以后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人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等几个阶段,直至今天的武侠小说、侦破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等。
其待征为:
1.内容和主题的通俗性。内容上大致可分为纪实和幻奇两类。纪实类包括讲史(朝代兴废)、记世(清官、公案等)、言情(儿女之情、发迹变泰等)多种;幻奇类包括灵怪和武侠两种。其内容多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者。
2.故事性强。其塑造人物形象,主要通过故事情节来刻画。一般都有完整的结构布局、环环相扣。人物的命运遭际、悲欢离合,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无不详细交代,隼合严密。
3.具有轻松感。其消遣性、娱乐性是通过阅读时的轻松感体现的。叙述晓畅自然,合情合理,线索清晰;语言明白如话、通俗易懂;细节诙谐风趣,引人入胜。
在创作技巧方面要做到:
1.关于人物塑造:
① 置人物于传奇环境之中。如《儿女英雄传》中,写十三妹进旅店,把门帘高高吊起,挪起一张柳木围椅在当门坐定,一言不发,呆呆地只向对面这间客房中瞅着,把正在为父亲遭冤奔波的文弱书生安骧吓得心惊胆战。安公子想请人弄个石子碡碌拦门,无奈石头重达三百来斤,店家不能搬动;他出钱请人搬,又被高价相索。殊料十三妹却不费吹灰之力,帮他提了来放在房里。以此描写十三妹的英武豪侠和非凡功夫。
② 置人物于激烈的斗争之中。如《水浒》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红孩儿的争斗等,使人物的性格得以突现。
③ 置人物于生死危急关头之中。如《水浒》中写武松打虎的一段。
④ 置人物于最能显示性格的环境之中。如《三国演义》中,用“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写关羽的忠义节烈;用“过五关,斩六将,擂鼓三道斩蔡阳”写关羽的勇武与执着;用“长坂坡救阿斗”写赵子龙的孤胆;用“草船借箭”写孔明的智彗,等等。
⑤ 置人物于对照比较之中。如《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既表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又刻画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七擒孟获”既显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又表现了孟获的刚勇义烈。
对于一些特殊人物的塑造,常见的手法,一是集中塑造法,即连续在几个回目中完成形象塑造。如《水浒》中鲁智深的形象写了六回,武松写了十回。二是层层增色法,即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件,使人物性格逐步丰满。如《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塑造。
2.关于篇章结构:
结构布局一般为:① 线型结构法。以一根线索贯穿始终。此种方式头尾清楚,时序分明,适宜于人物和故事比较单纯的题材。如《西游记》即是以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为主线,展开丰富多彩的画面。② 圆型结构法。由一个完整的事件开头,向四处展开情节之后,最后又归于一个完整的局面。如《水浒》从洪太尉在龙虎山打开洞穴石板,放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写起,展开一百零八条好汉的壮丽历史之后,又让众英雄从四面八方聚于梁山聚义厅。整个结构以小圆始(洞穴),以大圆终(聚义厅),即以大团圆为结局。这种结构适宜于人物众多、头绪纷繁、结果比较圆满的题材。③ 块型结构法。即相对完整地分别安排故事内容。如《三国演义》 ,先述东汉末年之事,后来天下三分,分块相对集中叙述,最后又“江山归一统”。这种方式适宜于时间跨度较大,内容又比较庞杂的题材。
3.关于人物安排:
① 众星拱月法。突出一个最主要的人物,其他人物皆为配角,起铺垫和衬托作用。以主要人物的经历遭际为主线,作为统率全书的命脉,如《精忠岳传》中的岳飞,《义妖传》中的白蛇精等。
② 阵营分垒法,把人物分成敌我友或好中差等类,分别加以描写。
③ 主从配合法。把人物分成两类,一类有完整和固定的性格,立体感强;另一类则性格比较单一,形象比较平面和浅露,只起陪衬作用。如金庸的《笑傲江湖》,令狐冲属于第一种人,性格丰满,主宰情节;而左冷禅的性格则比较单一。
4.关于叙述方法:
① 开头或概括全文主旨,或设置悬念,或明以哲理。如《儿女英雄传》 “缘起首位”的八句提纲:“侠烈英雄本色,温柔儿女家风,两般若说不相同,除是痴人说梦。儿女无非天性,英雄不外人情,最怜儿女最英雄,才是人中龙凤。”哲理深刻,发人深省,一开头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② 叙述紧凑有序,力求疏密有间,松紧得宜,使高潮低潮,错落有致。
③ 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力求故事生动有趣、新颖别致,做到雅俗共赏。
通俗小说的写作要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进行革新,使之符合时代和人民的需要。要注意主题的政治思想性,做到健康、有益和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