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写作经验《对周围的一切感兴趣》
上小学时,我最不喜欢语文课。什么组词呀,造句呀,都顶讨厌了!作文,那更不用说了。爸爸、妈妈都耽心我将来长大后,连封信也不会写。我呢?“我只要认得字就行,学那些有什么用。”这就是我的想法。
所以,我语文成绩总提不高。上了初中,我的语文老师是个年轻的女教师。她还让我担任语文课代表,可我不愿意,心想:“这不是故意难为我?”她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鲁迅先生说过‘只要做起来。’”我想:那就试试看吧。当语文课代表语文成绩总不能很差,我开始认真上语文课,成绩提高了些;可作文成绩,依然如故。老师发个“慈悲”,送我个“及格”,那就不赖了。
老师为了帮助我,花费了许多休息时间。她带我散步,要我把一路上看到的景物描述给她听,她随时指出我的错误。每当我用了恰当的语句时,她就表扬我。
有一天上课时,她把我的作文《可爱的弟弟》念给大家听,并说:“子昭同学进步很大,这篇作文写得生动、活泼,我也爱上了她弟弟。大家应该写自已熟悉的人和物,这样做就能写出好作文。我们大家都应向子昭学习。”向我学习?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原来写作并不难呀!那我再写篇试试。就这样,我对写作产生了兴趣。
初中毕业后,我考进了福建师大附中。班主任教语文,他是个中年人,滑稽又幽默,同学们都叫他“先生”。我非常爱上他的课。看到先生那悠然若仙的姿态,听到他娓娓动听的讲解,我也会跟着来到“仙境”中,那简直是一种享受。
他常找我谈心,介绍我看一些书,教导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记住了先生的话。无论到哪里,都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我还随身带着纸和笔,去游玩前,就想到回来得写一篇游记。于是,我就会特别注意观察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决不象一阵风,过去了,就把一切甩在脑后。
有一天,我到乌龙江心的半岛去玩,看到有一户人家的门联,上面写着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想,岛的对岸是五虎山,这南方的山顶是没有雪的,所以应该把“窗含西岭千秋雪”改为“窗含五虎百尺松”。我掏出笔写下自己的想法,准备回去再细细推敲。忽然身边有人猛喝:“干什么的?”“我?”看那人的架势我惊呆了。原来,这个小伙子是这屋子的主人,看见我在门口徘徊了一阵子,又掏笔写,以为是贼在画地形图哩!哈,每想起这事,我就想笑,真有趣!
类似这类事,还真不少。比如,为了写《捉螃蟹》,我的手指叫螃蟹给夹了一个洞,肿得好大,一个月才好。为了写《蝴蝶》,我跟着蝴蝶在草丛花间穿行,划破了裤子。更有趣的是为了改写《卖炭翁》,我也一本正经地去“体验生活”,大冷天穿着单衣,坐着睡觉。结果做了个极冷的梦。在《“卖炭翁”改写》里,我就写老翁做梦了。第二天,自己真的病倒了。那也不坏,我可以体验病中的感受。抓准机会,我又写了一篇作文《我病了》。
我喜欢看电视小辑,如《祖国各地》、《世界各地》等。我发现解说词几乎都是极好的散文或说明文。所以,我看电视不仅看画面,更重要的是听,研究一下解说词如何配合画面。
我常和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交谈。我和七、八岁娃娃能玩得津津有味,和七、八十岁的老人也谈得拢。从不同人的嘴里都能得到教益,我搜集各种材料作为写作素材,这也是上课。
我的获奖作文《啊,于山》是在游于山后写成的。有一次,老师组织同学去游于山,然而,天公不作美,偏偏下起了毛毛雨。同学们都很扫兴,抱怨起来,而我想,下雨也好,这次游山就突出“雨”吧。于是,我处处注意雨景。毛毛细雨,远看成了雾。我打着伞,边走边欣赏。突然我摔了一跤,好象是伞叫什么给拽住了。一抬头,滴下一颗甘甜的雨珠,仔细一看,原来是树藤勾住了雨伞。……这一切我都觉得很有趣。回家路上,我又想起了那些奇形怪状的树藤,真想再去抚摸一下。我的内心顿时充满了惆怅。
到了家,已是傍晚六点,妈妈在等我吃饭。吃着、想着,想着、吃着,我发呆了,后来索性放下筷子,走进房间,立刻写了起来。我热血沸腾,只恨手写不快,无法把一涌而起的思绪全都记下来。开始,我写“毛毛细雨,轻轻地下着。”晦,过于平淡,既是毛毛雨,当然是“轻轻”的。后来改为“绵绵细雨,轻轻地下着”,这个“下着”用得太平常,细雨,哦,应该用“飘!”我想起了可爱的小树藤。它送我清甜的甘露,我得感激它。奇妙的雨景令我陶醉,我也得谢谢它。我又想起了下山时的惆怅,此时,我又感到很难过。我本应该回头望一望渐渐离去的一切,向它们告别,可是我没有。如果,我回头,又会怎么样?也许树藤又会亲昵地缠住我,要我留步,或是又送我一颗甘甜的雨珠。我笑了,写下了自己的想象。
初稿打好后,我去继续吃饭。饭菜放在灶上热着,爸爸、妈妈望着我,都笑了起来。我也笑了,感到非常高兴。
到了夜里十一点我还睡不着觉,因为题目还没想出来。《雨中游于山》、《雨中的于山》、《于山雨景》等等,我都认为不理想。《啊,于山的雨》,也不行,整个福州都在下雨,不只是于山有雨。《啊,雨中的于山》,还是不好。干脆定为《啊,于山》吧,不是有部电影叫《啊,摇篮》吗?嗯,就这个题目——《啊,于山》吧!题目想好后这才睡去。这一夜睡得真甜,梦中我又重游了于山。(作者:陈子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