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彭更辩论的故事

今天,《网站投稿》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孟子的故事,故事内容说的是孟子与彭更辩论的事情,那么,孟子最后是用什么方法说服彭更的呢?

有一次,彭更与孟子辩论“士”不做工,是否应该得食的问题。

彭更问:“带着几部随从车辆和几百学生,在诸侯中到处接受款待,是不是有点过分?”

孟子回答:“凡事要讲是否合乎理义,不合理者,一筐饭也不能接受;合理者,即使舜从尧那里接受了天下,也没什么过分。你怎么看呢?”

彭更说:“我不是说圣贤,我是说‘士’这类人,不做工,以接受人家的奉养为生,那是不可以的。”

孟子说:“如果不实行各做其事,互通有无,农民是会有多余的粮食,织妇也会有多余的布,但别人就无衣无食了。如果实行,那么,工匠、车工便都能得到食了。假如有人在家孝父母,在外敬尊长,谨守先王之道,培植后来的学者,却得不到衣食。你可以如此轻视那些传播仁义的人吗?”

彭更反驳道:“木匠、车工们做事的动机就是要混口饭吃,难道君子们传播仁义,也是要混口饭吃吗?”

孟子答道:“你怎么可以单就动机如何讨论问题呢?他做的事对你有利,需要奉养就奉养他嘛。你给人饭吃,是根据他的动机,还是其做事是否有益于你呢?”

彭更答道:“根据他的动机。”

孟子追问:“这里有一个胡闹的人,他掀去房上瓦,乱涂乱画墙壁,其动机主要是混口饭吃,你给吗?”

彭更回答:“不给。”

孟子马上说:“那么,你给人饭吃,就不是根据其动机,而是根据其所做的事是否有益于你!”

【总结】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孟子为了说服彭更,就以彭更的“给人饭吃,是根据他的动机”的观点而打了个比方,一个胡闹的人,动机是要混饭吃,问彭更是否给饭吃,彭更表示拒绝,孟子因此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而推翻了对方的论点。

孟子|孟子的故事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彭更简介】

彭更,据《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彭更,彭祖第64代孙,孟子的学生,才华出众,擅长于研究治国安邦之策。出事秦王,为秦王之谋臣,为秦统一中国出谋献策。

感谢浏览《网站投稿》作文素材栏目,欢迎给《网站投稿》投稿或留言。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