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得一圈——古人写作故事
在我国明清时期,学者研读诗文的时候有一种习惯,喜欢在美言佳句的旁边画圈或加点,有的还会写上一些赞语,以示对作品的肯定及重视,这种做法在当时叫做“评点”。如果这个学者的名望很大,那么经他“评点”过的作品就会越出名。因此,在当时形成了这样的一种风气:凡是喜欢吟诗作赋的人,都为自己的诗词有名家做了圈点而倍感骄傲;如果作品被圈点越多,价值也就越高。
清朝初期,闽清有个举人名叫林初文,十分喜爱文学,诗赋极高,不少诗词被很多人传咏。他曾写过一首送朋友的四句诗:“不待东风不待潮,渡江十里九停桡。不知今夜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看过的人都一致叫好。林初文带着这首诗,送请当时地方一个比较有名大学者梅禹金,希望他给自己提点意见。
梅禹金看了后十分赞赏,一边读一边用笔画圈。这首诗总共二十八字,他竟然一气画上二十八个圈。从这以后,林初文的诗词得满圈的事,在闽清一带无人不知。
这件事被宣城一个叫丘华林的人知道了,他也把自己的一首诗词拿给梅禹金请求品鉴。海禹金接过诗词念了好几遍,又把诗稿原封不动还给丘华林。这使丘华林大感惭愧的同时又有些忿然不平:“林初文的诗词二十八字,得了二十八个圈;我的诗词字数不比他少一个,怎么连一个圈也没有?”
由此可见,文学创作是不能单凭字数取胜的,作品不仅需要新奇的立意和构思,而且还要有充满生命力的语句,这样才能打动读者并获得喜爱。一部平庸的作品,就算字数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