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曲艺类别中“道情”的形成和发展

“道情”是我国曲艺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至清代,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如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

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相类似。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流传区域也比较广阔。它属道教声腔艺术,源于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唐朝段常著《续仙传》书曾经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便是道情的最初形式。

音乐比较丰富,据传说原有七十二个套曲和一百来种曲调,现在只能够收集起十三种套曲和九十六种曲调,其唱腔为联曲体。它是利用诸宫调的某些曲子互相联缀起来,组成有层次的大型唱段。每种套曲又有“正、反、平、苦、抢、紧”六种不同的曲子,唱腔是根据需要来临时组合的。常见的有:

1.关中道情:以长安为正宗,亦名“长安道情”,又称“拉波戏”,是流行于关中地区农村的民间“坐班戏”。盛行于长安、临潼、蓝田、户县、咸阳、兴平等地,尤其以西安灞桥、三桥等地最为有名。相传道情是由出家人求施舍、化缘时诵唱的“道中情理”。关中民间长期有“一经二词三道情”的说法,由此可知它是由关中道教的诵经唱词演变发展而来。

2.周至道情:特点是细致、婉转、悦耳、动听、热闹、红火,其中“波”(集体接音)是其它剧中少有的,使演唱更加生动活泼。演唱内容以“八仙故事”为主,表现忠、孝、节、义,也有其它内容。

3.河湟道情:用渔鼓和筒板作为伴奏乐器的,说明河湟道情是从内地传来的。道情的句式,一般是上下对句的七言句子。但是它的段落构成很考究,有说白、韵白、念诗和唱词。在说、韵、唱之间还配有符合故事情节发展情绪的当地民歌、小调、牌子等乐曲间奏,十分中听。唱词部分用的道情调分为“阴腔”和“阳腔”两类。这两个曲调可单独用,也可以交替用,两调风格统一,优美委婉。

4.温州道情:形式简单,一般都是艺人。左手握两块竹板,并用手肘部抱着薄猪油皮的竹筒,一边用指敲筒和以竹击节,一边唱曲。也有单人唱,也有双人唱。一人唱词句,一人按尾字接唱腔,并用“哩啦哩”邦腔,给唱者歇力。有时也互相换唱,有时各人扮一角色。唱词为七字句,也有五字句,以唱为主,兼有道白。唱时一般先唱书头,如猜谜语等,后唱整本。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