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指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在北宋中叶兴起的一场文学革新运动。这场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诗派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与唐代古文运动相比,声势浩大,历时更久,波及面广,参与者更多,影响也更为深远。这场运动的前后领袖是欧阳修和苏轼,主要代表作家还有范仲淹、李觏、尹沫、石延年、苏舜钦、梅尧巨、宋祁、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辙等人,他们都提出了各自的创作主张,如强调“文以载道”,要求文学创作必须反映现实,为政治斗争服务,要有为而作,提倡警时鼓众,补世救失,有补于国,反对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的浮艳文风;重视作家的生活遭遇对创作的重要作用, 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的著名论点,便是这种创作主张的集中表现;主张创作必须遵循和符合文学艺术的规律和特征,既要有充实的内容,又要有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些代表作家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创作主张,而且还主动将这些理论具体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使自己的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像范仲淹、尹沫、宋祁等人的散文创作,苏舜钦、梅尧臣等人的诗歌创作,特别是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的欧阳修、苏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六人的文学创作,都获得显著成就。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彻底肃清了西昆诗派的浮靡文风,确立了古文在散文写作中的地位,开创了一代新文风,有力地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其作用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的文学创作。但是,由于过分强调“正统”观念和文学为政治服务,因此助长了诗歌创作中的散文化倾向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削弱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这的确是这场革新运动所存在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