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和南戏

藏戏 戏剧剧种之一。流行于西藏,用藏族语言演唱。形成于十四世纪。系由佛教高僧唐东杰波将跳神仪式丰富发展,用以表现佛经故事、民间传说,始有戏剧雏形。十七世纪时从跳神仪式中独立出来,编写剧本,发展成为以唱为主,唱、韵、舞、技相结合的戏剧形式。十三世达赖的噶夏政府提倡“把古昔菩萨、大师的故事表演出来,劝恶归善”,藏戏更为繁荣发达。它的演出共分“顿”、“雄”、“扎喜”三个部分。“顿”是幕前开场白,向观众祝福,有时也介绍出节目内容;“雄”即正戏,演出全本或其中一节;“扎喜”是正戏以后的祝福 。一以认为“顿”和“扎喜”是跳神的遗迹。有面具与化妆两种演法。基本上是在广场演出。传统剧目以《文成公主》、《诺桑王于》等较著名。

南戏 宋元时流行于浙东温州一带、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亦称“戏文”。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明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明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号曰‘永嘉杂剧’。”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它在元代虽不如杂剧盛行,但在南方民间仍流传广泛。明成化、弘治以后,南戏进一步发展演变为传奇,对明清两代的戏曲影响颇大。剧本今知有一百七十种左右,但全本留传者仅有《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 (合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牧羊记》、《拜月亭》、《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琵琶记》等,且多经明人改编。残曲有近人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颇为详备。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