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曲及北曲

南曲 南曲是宋元以来流传于我国南方诸省的戏曲、散曲所用的 各种曲调的总称。最初源于东南沿海一带的民间歌曲,以后又吸收唐宋大曲、宋词而形成有别于北曲的“南曲”。这一名称有时也被 用作“南戏”或“戏文”的同义语。其用韵以浙江一带的语音为标 准,有平、上、去、入四声;明中叶以后,也兼从中原音韵。曲调用五声音阶。以箫笛伴奏。声调柔缓婉转,风格细腻。

据清人周祥钰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南曲曲牌达1513个(包括集曲),宋元 南戏及以后的明清传奇均以南曲为主。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统计,南曲曲牌共为543首。南戏在宫调运用上也比较灵活,一套曲 子里可以有2至3个宫调,并且没有一人主唱的成规;而是每个角 色均可演唱,从音色变化上来加强人物性格上的对比。既有独唱,也有对唱,还有合唱。之后,发展中南曲又大量引用北曲的曲牌,创 造了“南北合套”的新鲜形式。

北曲 与南曲相对。大都洲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北方民间曲调,并吸收了金、元音乐,盛行于元代。用韵以《中原音韵》为准,无入声。北曲的曲调为七声音阶,其节奏紧凑, 字多调促,旋律常出现大跳进,故音乐风格高亢激越。伴奏乐器有板、笛、鼓及筝、琵琶等。北曲是在传统的歌舞、说唱音乐及民间歌 曲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既有唐宋以来的歌舞大曲,宋金以来的说唱 诸宫调、词调、鼓子词、转踏、唱赚等,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歌,特别是女真族的民歌占有相当比重。

音乐体制上单阕、两阕、多阕 并存,而其句格却又比较灵活,语言生动风趣,但同一曲中的句数、 字数却差异很大。结构形式为曲牌体,不过规模却比诸宫调庞大得多;曲调的组合方法、技巧的运用也比较繁杂。套曲的曲牌通常都 在七八支以上,甚至可多达二十余支。另外,受多种传统音乐形式 的影响,还可以由转踏两支曲牌交替出现所构成的循环曲式“子母调”,以及一曲多次重复的“幺篇”。北曲宫调严谨,一套曲子限用一种宫调,目的是为求得一套曲子中各曲之间调性的统一与和谐。一本戏中四组套曲分属四个宫 调,这就会有调性色彩和戏剧情调的变化。

另外,在每组套曲当中, 各曲牌的先后次序也有一定规律。通常一、二支曲牌为散板,具有引子的性质。其后各曲,则按三眼板、一眼板的顺序排列,最后一支 曲子作尾声。演出形式一人主唱,实即只有“独唱”,这一设置无疑 使北曲的演唱艺术得到了充分发展。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有“弦索调”之称;一说也用笛伴奏。《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北曲曲牌有五百八十一个。元杂剧都用北曲,明清传奇也采用部分北曲。昆剧中的北曲唱法,一般认为尚有若干元代北曲遗音。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