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及诸宫调

元曲 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两者都使用当时的北曲,形式同宋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直率地表达思想感情。它是在元代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融合唐宋大曲、宋词、金元音乐和各种民间曲艺发展而成。所用曲牌约四百余个,都是北方流行的“北曲”。

元代北曲流行,许多人用以填写散曲或编写杂剧,有很高成就,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文学史上,常同唐诗、宋词并称。尤以剧曲(元杂剧)成就更高,因此通常也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如《元曲选》实际上是元杂剧选集。

诸宫调 宋、金、元时的一种说唱艺术,起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盛于金代,由变文演化而成。当变文的演唱者离开庙宇而出现于“瓦子”(游艺场)中时,讲唱宗教故事的成为宝卷,讲唱非宗教故事的便成了诸宫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数万言的长篇,杂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故名诸宫调。因用琵琶弦索等乐器伴奏,故亦称“搊弹词”。

现存作品有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及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后受南戏影响,由歌唱变成舞台表演,就形成了杂剧。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