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谈怎么写作文——只有先熟悉她,才能写出她
只有先熟悉她,才能写出她
作者:陈桂英
我写《姑嫂之间》这篇文章,由于我生活面有限,接触的也只限于老师、同学,所以一直没找到表达主题的适当材料。我生长在农村,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激动了我的心。我热爱我的家乡,所以,我一回到家乡就象一只刚刚冲出笼的小鸟,快活地飞东飞西。田间地头,大路小径,饭场里到处可见我的身影。从老乡的言语举止中,从眼前那迷人的丰收景象中,我感受到了我们的祖国正在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振兴。啊,家乡!你变了,变得更加迷人可爱了。然而,在那美好的背后还隐藏着不足。一些家庭还时常出现纠纷,象小姑子和嫂子骂架,儿媳和婆婆拌嘴、闹分家这类事,常常弄得一家人不和睦,千活也不起劲。甚至有的家中娶了媳妇,添了一个劳动力,反而菜园干枯,草苗并肩。
特别是我姨家,家里有姨母照应,地里有姨夫、表哥、表姐等人干活。他们不到吃饭不回家,到家后,就各自找活计。有时,姨母看见几个被烈日晒黑了的孩子,总是心疼地说他们几句。他们呢?也不反嘴,只是报以甜甜的微笑。家庭里充满了欢快、喜悦的嬉笑声。偶尔兄妹几人拌几句嘴也没人计较。
可自从表嫂进门后,他们家的欢乐气氛被流逝的时光给冲淡了,以致一张张笑脸变得冷若冰霜了。表姐的那双美丽的眼睛,失去了先前的光泽,变得忧虑、暗淡;甚至还有点呆滞。姨母呢?先前爱说爱笑,现在要想在她脸上看到笑容,从她的眼神里找到幸福得意的神色,简直比登天还难。只有姨夫整日埋头于活计中,对家中的事很少过问。他和先前一样,总是保持着沉默。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正如姨母所说的:“不娶儿媳,盼儿媳;娶了儿媳,婆婆成了绊脚石,小姑子也碍她的眼。唉,有啥法子。”
从许多事例中,我深感解决家庭矛盾的重要。为了使更多的人认识团结的意义,我决心塑造“嫂子”这一正面形象,来表达我思考已久的主题。
主题确定好了,我是怎样来揭示这个主题的呢?起初,我是通过好几个例子来说明的,并且叙述得都比较详细。后来,我多次请教老师,又一遍遍地念给同学听。回到家里,又念给自己的父母、哥嫂听。从老师那里,我得到了启示:一篇文章并非事例多就好,应该有详有略,尽量删去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密切的事例语句。当然,亲友、同学也给了我一定的帮助。
如在人物对话上,他们感到不合情理的就给我指出来。特别是代我们语文课的管老师,更是热心。他启发我写文章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抓住根本问题;他还指导我要把人物写活,必须深入生活,了解他们。这对我很有启发。
我为了写好这篇文章的主人翁——那年轻的新媳妇, 曾找过好几个刚刚过门的媳妇,在节假日中与她们一起攀谈,和她们一起千活。在这中间,我留神她们的言行及在家对婆母、小姑子等人说话的神态。有了这许许多多活材料,我才能塑造出那个勤劳、温顺、善良的新媳妇的形象。
又比如说,为了写好办喜事的那个场面,在节假日中,我放弃了走亲访友的机会,跑到附近办喜事人家的门前,夹杂在看热闹的人们中间,随时记下当时的一切,过后回到家里,进行综合小结。就这样才写出了那还很不理想的一个场面。
但是,由于我还是个学生,接触面有限,文章写得欠典型,生活气息还不够浓厚,这有待于我进一步去学习和探索。(文章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