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是怎么写作文的——退稿之后
我的父亲是一位普通农民,解放前念过几个月私塾,解放后至今一直担任生产队会计。他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我上小学时,他常常拿着报纸教我,考我,使我多识了几个字。于是,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常常得到老师赞扬。我对语文课也一直很感兴趣,很用功。到三年级开始写作文时,老师常常在班上宣读我的作文。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篇作文在班上宣读的情景。
到了初中,语文老师很关心我,每次写作文都给我作个别指导,还找些课外读物叫我学习。初中毕业后我进农校学习。课余时间,我被校图书室、阅览室吸引住了。我几乎每星期都要借一本小说。开始,总是一目十行地读,只追求离奇的情节。后来,我才认真阅读中外名著。那些振撼人心的作品不止一次引起我深思,也引起我对作者的羡慕。我又看到报上报道各地自学成才的消息,暗暗想:“彼能行,我不能行?” 我拿起笔,写下誓言:“不发表文章,决不罢休!”
此后,我充满信心地一连写了几篇稿子,投往几家杂志的编辑部,可得到的都是铅印的退稿信,有的干脆杳无音信。但我并不灰心。这时,我从报上看到举办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竞赛的消息,便又写了一篇。结果榜上无名。这时我有些泄气了,怨自己与文学无缘,但报社寄给我的作为纪念品的一幅《求索》的画给了我勇气,我又提笔再写了一篇寄往上海《青年报》。几个月后来了回信,我用颤抖的手拆开信封,掉下来的却又是一封退稿信,我的心冷了半截。蓦地,我发现在空隙处,不知哪位编辑写下了“请多写,继续努力”几个字,心中得到极大安慰,我的倔劲又上来了,我想起了我的誓言。
转眼一年过去了,这一年,我得到的只是几张退稿信。我细细回顾走过的路,才发现,我写的“作品”大都是模仿课文写的,有的甚至是原句抄录,我不禁感到脸红了。我决定暂时停止“写作”,准备从头学起。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要从观察生活开始。我开始记日记。我观察柳树什么时候发芽,桃花何时开。连人们吵嘴打架,江湖郎中卖狗皮膏药,电线杆下卖冰棒的小孩,在我的日记本上也可找到。有一次我在花园中观察花木时,竟被看花老人误认为花贼。当然,观察最多的还是我身边的同学,他们同我生活在一起,我最熟悉。
与此同时,我改变了学习方法。我不再每星期读一本书了。我细细地品味作品并有选择地阅读。读完后总要想想:这本小说好在哪里?为什么能引人入胜?要是由我来写我该怎样写?它的社会效果在哪里?有哪些技巧值得我学习?我又买来了笔记本,将那些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至今已抄满了两大本,并
零星地记一些札记。
时间是最宝贵的。我大部分时间要学专业,只能在课余时间练习写作。星期天和节日我大多伏在书桌上。
半年过去了,我又看到第二次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竞赛的消息,我决定再试试。那时正值小麦收获季节,家乡来信说今年小麦丰收,我看了很高兴。正好作文比赛的内容也有一条是反映农村实行责任制后出现的新貌,我就想以此为题材写一篇征文。最初萌动在我脑海中的题目是“家乡来鸿”,写好后一看,连自己都觉得枯燥无味。有一天晚上,宿舍楼的灯已关了,万籁俱寂,明月映照在窗外。我在床上翻来复去不能入睡。到半夜,皎洁的月光映照在我的床前。窗外,风摇树影,变幻成各种图案。夜,给人以梦幻的感觉,我想得很远、很远……突然,我心中一亮,把月夜和家乡来信结合起来写不是很好吗?我高兴极了,又细细地考虑了一遍。好不容易盼到天亮,连忙按着这条思路写成了第二稿。我又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词》,我推敲了他们的写作手法,借鉴了一些有用的东西。此文又作了些修改,才把它投进信箱。这篇作文获得了三等奖。我高兴之余,又有些羞愧,前面的路还很长,我既然迈出了一小步,今后就要大踏步走下去。(作者: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