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散文《野景偶拾》
因为有事耽搁了,可是还必须去公社走一趟。
从我们村到公社所在地,走大路是五里;走小路,翻过一道山梁就到了。我抬头看看,太阳已经西斜了。我决定走小路。
出了村西,绕村的小河潺潺地流着,几块大石头横在水中,算是桥。我跳过石头,顺着一条向南的小路走去,不多远,就进了一条沟。这沟,正南是一道山梁,西南也是一道山梁,两个山梁中间是一块高梁地。这地形,象个小盆地,也象个不太规则的葫芦,刚才走过的山沟口,就象个葫芦嘴。
我沿着西南山梁上的小路走着,右边是一种叫作醋柳的灌木和马蔺草,疏疏落落地趴在山坡上;左边是一片高粱,秀长的叶子,挺拔的秆子,饱满的穗子,显示着收获季节即将到来。有几棵高梁,不知是人碰的还是穗子压的,深深地弯着腰。几朵野花在路旁地边,星星似地闪着幽幽的蓝光。
山沟里没有一个人,偶尔一两声老鸹叫,才打破这山谷的宁静。忽然,我听到高梁地里一阵阵悉悉索索的声音,寻找一下,又没有人影。我想,准是谁家的鸡或狗从村边到这里来了。随着响声和枝叶的晃动,我看见一个灰灰的小动物跑出了高粱地。当我看清那不过是一只野兔时,它已经窜出了葫芦嘴。
丘陵地带的山都不很高,不一会儿,离山顶只有一半路了。太阳躲到山梁后面去了,山谷里的光线暗了下来,往下看,刚才看到的青绿色的高梁叶子,现在已成了深深的一片墨绿,原来红里透白的高梁穗,这时也变成殷红一片,暗暗的,也象是给谁用墨烘了一下。抬头看看天,只有它,还是瓦蓝瓦蓝的,说明时间还不算晚。我紧走一阵,小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快到山顶时,我手脚并用,爬上了最后几级土坎。
上了山梁,眼前顿时明亮起来,开阔起来,一幅动人的景象吸引了我。一轮金红的太阳,不知被哪个画家把颜色调配得这样合适,红、黄、白三种颜色恰到好处,它的光把眼前的一切都照亮了,但很柔和,并不刺目和耀眼。它离地面还有一杆子多高,离我也并不远,好象就悬挂在对面漳河的西岸上空。它是那么大,那么亮,周围的天空被照得变成了白色,象是一整块玉石,发着萤萤的亮光。好一会,天空才渐渐泛出淡淡的蓝色。滚滚的漳河水,闪着粼粼波光,象一条游着的龙,摆动着它那长长的躯体。在它的东岸,并排卧着的是一条从太原到长治的公路,路边两排高高的白杨衬着,更显得洁净、端庄。间或一辆卡车或拖拉机驰过,随即又平静下来。这条路就象是漳河的一位文静的姐妹,静静地伴着自己活泼的同伴。从山上望下去,它们又象是两条宽宽的缎带,一条白的,一条银灰的,由北向南,把晋东南可爱的土地紧紧地裹扎起来。当年,正是在这块土地上,朱总司令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武装斗争,八路军总部就设在武乡县。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胜利地反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如今,他们又在辛勤劳动,从事社会主义的建设。这两条缎带又有如两条绶带,授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的脚前是一片谷子,沉甸甸的谷穗在阳光里,也发出白里透黄的光芒。眼前的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下,被照得亮闪闪的,放射出蓝的、绿的、黄的、白的光,一切大自然的产物都象是宝石制成的了,宝石制成的东西却没有这样自然、秀美。眼前的一切又象是天工仙匠精心镶嵌的一幅华美的贝雕画,只怕天工仙匠也未必能想象出这样的画境。这时,我真觉得一切语言都不起作用了,连高明的画家也难以再现这美好的一切。这就是大自然的美。
我再次看了看这光辉的世界,依依不舍地向山下走去。(作者:丹妮)(选自《北京文艺》一九七九年一月号)
【散文简析】
描写风景并不一定非得去过名山大川,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里,如果留心观察,善于体味,也能写出动人的风景画。这一篇就是作者在去公社路上见到的景物,写得多么美啊!
描写自然景物,也同写人物故事一样,写得好会层层深入,越来越动人,最后展示一幅壮丽的图景,让读者心头一震,达到了高潮。这一篇随着作者行走的路线,逐渐把画卷展开,一开始先交代一下地形的大概,让读者有个粗略的认识。接着写农村田野的美景,以丰收在望的高粱为主,杂以灌木、野花、老鸹、野兔,写得色彩斑驳,有静有动,很有生气。画面的色调则随着日光的变化,由淡变浓,越加壮丽。作者登上山梁以后见到的图景才是描写的重点。这一部分写的景物很多,很细,有点让读者眼花缭乱,但是写得很有层次,先写太阳,这是最引人注目的景物;然后随着阳光的照射,写到了漳河和公路;又由河和路引起了回忆和联想;最后由远眺到近看,——这是人们登高观赏景物的规律——以阳光沐浴下的一切作为最后一个镜头,这里如果没有什么象征意义的话,也让读者留下了美好的感受。
和其他写景文章一样,这篇也运用了一些巧妙的比喻和比拟,注意了动静的配合,色彩的调配。这些都是使景物生动感人的表现手法,应当注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