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写作
历史小说写作 历史小说是一 种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它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叙述,展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人际关系和历史趋向,再现历史人物的典型性格和典型形象。历史小说的写作,要注意三个大问题:
1.了解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大格局:历史故事化。历史故事化的第一种型式是历史演义。它大抵以历史朝代为背景,以历史事件为主线,以历史人物为中心,演绎有关历史记载和传说。第二种型式是写历史故事。它以故事为中心为主线加以组织,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实际上淡化、虚化,“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鲁迅语)。第三种型式是历史戏剧化。它在史实与虚构关系上处于历史定义与历史故事之间,抽取、强化历史生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命运中尤具戏剧性的关目、情节,以戏剧冲突为中心铺排开来。上述历史故事化框架,仍然是历史小说创作的主体格局和诸多历史小说作品的主体框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2.把握历史小说写作的基本要求:以史为纲,以史为本。写作历史小说,既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要有卓特的历史眼光。在具体的写作上,历史小说和一般小说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一般小说可以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由作家自由地想象和虚构,而历史小说则不然。它固然也允许虚构和想象,但是这种虚构和想象必须受历史事实的制约,历史小说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环境、历史人物以及时间、地点都必须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做到“博考文献,言必有据”(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不能移时易地,也不能张冠李戴。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中的莫斯科保卫战和库图佐夫、雨果《九三年》中的滑铁庐之战和拿破仑、《六十年的变迁》中的辛亥革命和柳亚子与毛润之、《李自成》中的商洛之战和李自成,牛金星,等等,都是实有其事,确有其人,来不得半点的想象和虚构。如果重大的史事和主要的人物与史料不符,甚至大相径庭,就失去了历史小说之所以为历史小说的基础。历史小说在符合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可以而且必须融入一定的想象和虚构。其虚构的限度大体应考虑到以下几方面:① 主要历史事件,特别是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应该基本符合历史依据。② 主要历史人物的基本思想性格特征、主要外貌特征和生活脉络,必须合乎历史真实,不能随意虚构,要和史书记载相符。③ 当时的典型环境,包括时代气氛、生活风尚、历史人物的相互关系必须真实。④ 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而虚构的人物和事件,也应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符合可然律和必然律。例如历史小说《天国恨》作者就用了这三种有限制的虚构方式,表现在:① 移植集中。即根据艺术需要,把分散的生活素材加以集中。如:叶坤元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钻入农民革命队伍中的蠢虫史实上并不少见,所以把叶设计成韦昌辉的妻舅,一个被派进“拜上帝会”进行破坏的“内奸”,就较为合理而可信。② 合理想象。即根据史书极为简略的记载,按照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的逻辑进行合理想象,适当推理,从而引发出一些情节,以填补小说情节之所需。如史料记载,石达开负气出走前夕,曾与洪宣娇有过密约,并得到她的支持。因此,作者从这一简略的史料推测,他俩在此前必然也有过一段较为密切的住来。据此,作者在第一卷中虚构了一段曲折动人的“政治联姻”,从而表现于他们为天业而割舍爱情的牺牲精神。③ 因人设事。即根据历史人物特定环境和特定的性格,设计一些他可能做的事情。例如在写到张嘉祥决定降清时,曾有为义子吮脓吸血、葬送义军、出卖将士的情节,纯属子虚乌有,历史上也根本没有潘三、李义等人物,但作者虚构了这些情节后,就成功地塑造了张嘉祥这个“大义灭亲”、“真心就抚”的叛徒的典型形象。因为作为一个典型的叛徒,他是有可能做出这类事情来的。历史小说不仅必须符合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真实,而且要讲求小说细节的准确、逼真。小说中从生活起居、风俗习惯到语言方式、行为举止,一切看似细微末节的生活小事,如果不符合历史真实,都会造成小说的失败,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如写清人时,被配以只有明人才穿的服装,就是很大的破绽,因为在清代,穿前朝服装是有杀身之祸的;写包公坐着八抬大轿出行,也不符宋代的史实记载,会造成很大的笑话。所以,在写历史小说时,还必须有丰富的历史常识,才不至于出错,甚至于要化很大功夫,参考有关的历史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的记载。
3.追求历史小说写作的艺术独创性:借鉴创新,突破模式。首先,因为历史小说既是历史又是小说,所以除了必须注重历史的真实外,还必须合乎小说的一些创作规律和法则。在塑造人物、构思情节、渲染气氛、描绘环境的时候,可以而且必须调动和借鉴其它小说样式的一切写作手法。比如写人物时,同样要求揭示人物的多重性格内涵,追求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避免简单化、平面化和概念化;同样需要融入作者的鲜明强烈的感情,或热烈赞颂,或无情鞭挞。甚至可以采用意识流的手法,如师陀的《李贺的梦》 就一反传统的写作手法,运用历史和现实相叠印的结构来表现主人翁李贺临终前的意识流动:时而与早逝的父亲对话,时而骑在巴童脖子上赶庙会,时而与韩愈、皇甫湜交友赋诗,时而入朝为九品奉礼郎……意识跳度极大,在这种跳动中,展示李贺的多重生活画面和情绪性格,有一定的新意。其次,历史小说的题材和格局,应突破原有模式,勇于拓新、更新。新时期历史小说家笔下对历史生活化的追求,是一种突破传统格局的变化。历史生活化的写作大抵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写历史事件性的历史生活,着重点不在历史事件本身的演义,而是“再现”出酝酿、产生历史事件背后的历史生活;二是写非历史事件性的历史生活,超越历史事件性,而以更宽泛意义上的历史生活化或历史人生化为指归。例如凌力的《少年天子》可视为历史小说创作从历史故事化到历史生活化的转型。当前有的历史小说创作又出现了在创作内容上从以史实为中心转向以人特别是以人的“内宇宙”为中心的倾向,以及在艺术表现上,从人物的典型化、性格化转向非典型化、非性格化,从情节性转向非情节性,从单一叙事角度转向非单一叙事角度,从写实性转向变形、荒诞、寓言、象征,从史诗和史诗性转向非史诗、反史诗等倾向,展示着历史心灵化的新层面。因此,当代历史小说的写作,正呈现多种创作格局并存的局面,写作者应注意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选择最适合的审美观点和艺术形式,来表现特定的历史题材内容。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无论是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或历史生活,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题材,为广大历史小说作者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