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与《韩非子》及韩非子​简介

战国末年,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正在宫内诵读书简。当他读到《孤愤》《五蠹》等文章时,不禁为文中“变法国强,以法治国”的主张和犀利的笔锋所吸引。

“啊,真是绝妙文章,不知是何人所作?如此旷世奇才,倘能见上一面,也就死而无憾了。”秦王读罢喟然长叹道。

这时他的近臣李斯趋前一看,说:“此乃韩国公子韩非所写。”原来李斯与韩非是同学,都拜荀卿为师。韩非见韩国衰弱,曾屡次上书韩王,申述法家学说,韩王不用,因此才发愤著书立说。秦王求贤心切,很快便发兵攻打韩国,声言要索求韩非。韩王眼见危急,不得不派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与《韩非子》及韩非子简介

韩非怀着施展抱负的愿望到了秦国,秦王非常高兴。但心怀妒嫉的李斯等人在秦王面前恶意诋毁道:“韩非是韩国的公子,您要吞并六国,韩非最终必定要为韩国着想,不会尽心替秦国打算。若放他回去,又是自留后患,不如找个借口杀掉他。”秦王一时糊涂,听信谗言,下令将韩非治罪,李斯便暗中以毒药逼令韩非自杀。等到秦王后悔,派人去赦免的时候,这位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已经屈死在狱中了。

韩非的著作《韩非子》,集先秦法家之大成,主张以严刑峻法治国,对中国历代封建统治,发生过很大影响。全书共五十五篇,约十万字。文章的风格严刻峻削,以议论见长,在诸子散文中别具一格,正如郭沫若同志所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削,实在各有千秋。”例如《说难》一文,全面论述向君主劝说进言的困难,很能体现韩文的特色。文章先强调了进说者必须了解君主的心理,接着列举进说不当、招致身亡的十五种情况,然

后指出进言的方法,主要是夸张被说者自已得意的方面,而掩盖他认为可耻的方面,继而在引用了“郑武公伐胡”的故事后,又讲了一个生动的寓言:“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日:‘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他邻家的长者也这样说)。暮而果大亡(失)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认为儿子聪明),而疑邻人之父。”其子和邻人同样的一句话,一个受夸奖,一个被猜疑,形象地证明了进说之难。全文条理清晰,说理透辟,结构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又由于运用了历史故事和生动的寓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所以读来没有乏味之感。

《韩非子》中的不少比喻和寓言,有的演化为成语, 广为流传;有的被后人赋予了新意。例如:“夫杨(杨树),横树(种植)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没有活的杨树)。夫以十人之众,树而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这个比喻,现在已用来说明“破坏容易建设难”的道理了。(作者:苏浙生)

韩非与《韩非子》及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

类似文章